她还带领乡亲们养起了“面包虫”
在常人眼里,蝗虫是庄稼的杀手,可在招远农村姑娘刘雨看来,却不是这样。历经4年的坎坷,她硬是把蝗虫变成了发家致富的“财神”。
第一次创业便碰壁
刘雨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
一次出游迷上了蝗虫
2002年夏天,为放松心情,刘雨和朋友一起去北京旅游。在途经北京一所监狱时,她发现监狱外面有许多类似种植蔬菜的大棚。她上前询问管理人员后,才知道里面饲养的是蝗虫。当时我国不少地方在闹蝗灾,消灭还来不及,怎么还有人饲养蝗虫呢?刘雨很想弄个明白,但管理人员拒绝了她,这更让刘雨心中充满了好奇。
为揭开心中的疑问,刘雨开始找寻有关蝗虫的资料。得知蝗虫虽然是害虫,但却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食用的时候味道也很鲜美。再加上繁殖速度快,养殖投资少、销路广等优势,市场潜力很大。刘雨想,这或许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经过多方打听,刘雨得知河北有一家专门的蝗虫养殖基地,准备去购买成虫。可饲养蝗虫在当时还是一项新鲜的项目,一辈子都是庄稼人的父母对蝗虫更是恨之入骨,父母根本不可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更谈不上资助。于是,刘雨瞒着父母,拿着仅有的4万多块钱,前往河北找蝗虫。
发家致富阻碍重重
由于资金紧张,刘雨从招远雇了一辆大货车来到河北,购买了3万多元的蝗虫和1万元的饲养蝗虫专用纱网。结果,刘雨拉回去一看,压死、憋死的蝗虫,足有三尼龙袋子,是买回来的一半。
为了养殖方便,刘雨在栖霞与招远交界处选了一个种植基地的蔬菜大棚,作为自己的蝗虫养殖基地。拉好购买的纱网之后,刘雨便将商品虫放了进去。一个多月后,这些蝗虫在刘雨的悉心照料下,迅速产卵,不几天就有许多幼虫钻出来了。
就在刘雨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天,刘雨像往常一样跑到养殖基地附近的庄稼地里割回了一些鲜嫩的青草,傍晚时把青草分放到大棚里,看着蝗虫贪婪地吃着,她的心里涌起一种成就感。可是,第二天早上,当她打开大棚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大棚里的蝗虫全都躺在地上伸直了腿……刘雨找人一化验,发现她割回的青草打过了农药。
原来,附近种植蔬菜的村民得知她养的是蝗虫,生怕这些蝗虫跑出来危害庄稼,便在自己的菜园附近的草地打上了农药。几个月来的努力全部泡汤,刘雨一时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几天过后,并不甘心失败的刘雨又来到大棚内,发现居然还有一些幼虫并没有死亡。原来,幼虫的孵化有早有晚,早孵化出来的幼虫因吃了打过农药的青草死了,还没有孵化出来的幼虫却存活了下来。刘雨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从跌倒处再站起来
经过农药事件之后,刘雨觉得村民是不可能接受她饲养蝗虫的事实。为避免幼虫再次受到伤害,刘雨带着幸存的幼虫又搬到了招远玲珑镇冯家村。
地方虽然找到了,但上次的损失使刘雨再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重新建立自己的养殖基地。无奈之下,她只能求助父母的帮助。父母虽然身为庄稼人,对蝗虫非常痛恨,但得知女儿的想法后觉得,如果进行养殖,能改变家庭的贫困也是好事,她父母亲不仅自己作了投资,还发动亲戚朋友资助女儿进行养殖。50天之后,带来的幼虫顺利繁殖,并将蝗虫按个销售到了泰安。9500元,刘雨说那是她养蝗虫的第一笔收入。
2002年底,刘雨养殖的蝗虫已顺利销往莱西、威海、蓬莱等十几家公司。一年下来,纯收入接近10万元。虽然蝗虫的繁殖速度很快,繁殖性较强,但冬天无法进行养殖,达不到买家随买随卖的状态。目前,刘雨正在研究将大棚进行保温,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进行蝗虫养殖,增加市场供应。
去年底,刘雨终于买上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一个出身农村的女孩通过小小的蝗虫,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仅如此,刘雨还在家中喂养了“面包虫”,并将养殖经验告诉前来咨询的乡亲。刘雨说,自己富裕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她还要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昆虫养殖,共同致富。实习生房甲艳燕 记者 海善 摄影报道编辑:傅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