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洗浴中心招聘搓澡工、捏脚工、服务员等若干名,消息一出,前来应聘的大学生络绎不绝。据企业负责人称,截至目前,已收到5000多名大学生的应聘材料,其中四成左右的大学生应聘搓澡工职位。
从昔日的“天之骄子”到如今的普通“搓澡工”,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再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与以往北大学生卖肉等个体行为不同,此次大学生集体性角色转变,更具普遍性和趋势性。有人认为它是大学精神的衰败,有人认为这是扩招后出现的必然的岗位“下移”,还有人认为,这是教育供需矛盾的一次集中体现……
资料图片
大学生争当搓澡工:放下架子 还是另类浮躁
据了解,该洗浴中心是一个“商务酒店、餐饮连锁、休闲娱乐连锁为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中心在招聘前曾立下标准:所有应聘者必须是大专以上学历,且按照不同工种进行不同补助,总经理助理工补助每小时1元,搓澡工补助每小时58元。
有人算了一笔账:按照搓澡工每小时58元的补助水平,这份看似不太体面的工作,薪酬标准并不低:按每人每天工作四个小时计算,月薪也能达到6000余元。
面对这个还算丰厚的报酬,许多大学生认为高报酬一定程度上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复旦大学新闻系三年级学生曹某也许代表了多数学生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就业价值观,薪水是个人价值的外在体现,竞聘搓澡工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只要自己觉得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未尝不可。”
一部分大学生则看中的是公司的发展前景。一位来自北航外语系三年级的女生说,如果她是从搓澡、捏脚干起,公司让她能看到未来的发展希望,应该也没太大问题,“如果一直干下去,估计不行。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低端工作之后得到晋升或提拔。”
华东政法学院教授董保华表示,应届毕业生就业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经验,通过搓澡工这样比较基层的锻炼,肯定能为大学生积累一系列工作经验,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某种程度上,此次尝试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全方面的锻炼机会。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胡申生教授则认为,大学生争当搓澡工是“很正常的现象”。以往,搓澡工、捏脚工之类的岗位是由学历较低的人从事,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大军随之激增,工作岗位“下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
对于大学生甘当“普通劳动者”,我们理当积极鼓励。但一些网友则对大学生争当北京搓澡工持有另一种看法,他们普遍认为,搓澡工让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大学生对工作地的选择,“如果搓澡工的职位设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相信这些大学生的选择又会是另一种景象了。”
甚至有些网友发出感慨:过多的大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集聚,造成人才局部过剩,而急需要人才的西部、偏远地区却难觅大学生踪影,“大学生争当北京搓澡工其实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另类心理浮躁’”。
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表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我国人口总数量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低,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们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那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却对大学生没有太多吸引力。大学生宁可在城里屈就“搓澡工”,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地区实现人生价值,他们的浮躁心态和择业取向让人忧虑。(第1页,共3页)页码:1 2 3
大学生低端就业是否会产生“人才高消费”?
实际上,国家每培养一名大学生,都将付出相对高昂的成本。据教育部统计,我国大学生培养的生均成本(文理科有差异),除去大学生所交学费,国家每年每人投入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有关教育经济学家指出: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大学生争当搓澡工,是否将导致“人才高消费”?
据我国有关部门日前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中有关“中国人才浪费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未能人尽其才,造成国家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胡申生教授表示:随着我国大学扩招,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高端人才和中低端人才,各有各的职业定位很正常。“当然,我国高校应及早帮助学生对其职业生涯做好规划,达到人尽其才,而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游走于不同职业招聘会之间,迫于就业压力,自贬身价。”
但是,在现实招聘中却很难达到人尽其才和劳动价值的完全统一。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姜哲抱怨说,有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应届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问题,如果能在毕业之后迅速获得一份报酬不菲的工作,哪怕这份工作没有一点技术和知识含量,我们都不会拒绝。
近几年,我们不时耳闻这样的消息,某公司招聘很普通的职位,也要求应聘者有本科生、研究生学历。有的甚至利用大学生对某其普通职业的趋之若鹜当成公司的“活广告”,对一些要求很低的职位却开出与职业无甚关联的高要求,搅乱了就业市场。
(第2页,共3页) 页码: 1 2 3
大学生“就业难”与“人才难求”问题并存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生数量激增,社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调查显示,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4倍。
面临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而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状,让许多人降低择业标准,去竞聘保姆、环卫工、保安、理发师、办事员等岗位。在当前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他们能放低姿态、降低就业要求无疑是一种理性选择。
但奇怪的是,在大学生抱怨“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哀叹“人才难求”。问题出在哪里?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认为,2000名大学生竞聘搓澡工,在肯定大学生务实精神的同时,难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衔接的发展现状。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辅导员贾颖华认为:由于少数高校的盲目扩招,学校专业雷同化现象严重,专业过剩必将导致市场的冷落。“据我所知,很多大学生在接受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同时自觉进行专业的自我更新,如参加各种培训、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大学就读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等,效果还是比较显著。”
“从根本上说,我国高校必须进行大学课程与专业设置改革,以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毕业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唐安国说。
(第3页,共3页) 页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