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韦鸣飞通讯员唐国荣)记者近日从市科技局获悉,针对因高温高湿气候异常引发的葡萄病虫灾害,市科技局启动“葡萄病虫灾害预报预警”项目,防治因气候异常引起的葡萄大面积生理萎缩、坏死病,为我市葡萄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据了解,由高温高湿气候异常引发的葡萄果实生理性萎缩、坏死、烂果的病害,是近年来我市兴安、全州、灵川、资源葡萄主要产区严重发生的一种气候性葡萄灾害。其发生范围广、面积大、流行速度快,危害损失大,在我市主要葡萄产区曾一度引起恐慌。该病发生后,一般可使葡萄减产10~30%,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给我市葡萄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据初步估计,每年全市的发生面积均在5万亩以上,发病田块平均损失1000元左右,每年给桂林市葡萄造成5000万元左右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市葡萄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种重要灾害。
为了摸清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大面积防治减灾的途径,桂林市科技局针对这一病害进行了预报预警立项研究,并将项目任务下达给了桂林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兴安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源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承担完成。该项目目前已全面启动,项目承担单位已分别在兴安、资源两县建立了葡萄病虫灾害预报预警队伍,并在兴安溶江镇、资源中峰乡两地落实了示范面积200亩。在桂林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协调下,现已培训农民5次,培训人员200人次,并发布预警预报一次。项目的实施,拉开了我市葡萄病虫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设的帷幕,开创了广西葡萄病虫灾害预报预警的先例,为我市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