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培训进行到第三期,一些市民满足中留有遗憾———
我的急救基本功不扎实
本报讯(记者 何杰)“孩子才4岁,平时爱在吃东西时玩,总担心花生米之类的食物卡住他的气管。”张女士4月20日特意从公司请了半天假,到西安市环城西苑,听取西安市第四医院心内科主任谢芳元讲解“呼吸道异物现场急救与处理”。还有更多的“学员”觉得“这样的培训太及时,太需要了,就怕真到用时不敢下手”,他们渴望能接受更系统、更“正规”的培训。
异物卡在“胸前”怎么办
4月20日上午9时15分,谢芳元提前15分钟赶到“课堂”,刚到“课堂”就被更提前赶到的几名“学员”团团围住,咨询各种问题。直到9时35分,才正式开始“上课”。
“进入气管异物的种类很多,不仅仅是黄豆、花生米,还有天然气、油烟等等,都属于异物。”谢芳元的一席话说得在场“学员”连连点头。如果有异物卡在了“胸前”,“那么要判断究竟是在食道中,还是在气管中”,谢芳元说,如果在食道中,患者的表现是难以下咽,就是俗称的“噎住了”,那不要紧。如果患者脸色通红,不停咳嗽,“那就是被卡在气管中了”。
第一招拍背“卡在气管怎么办?第一招是拍背,就是拍打患者的背部。”谢芳元用右手在一名“患者”的背上比划着说,“拍打的部位是在患者的肺部,从左右肋骨下方逐渐往上拍,力度要大。”随后,来自东郊的姚女士和另一位女士现场“示范”时,被谢芳元指出了不少错误,“不对!右手手指稍稍分开,还要有一定的弧度,要和患者的背部曲线相吻合,这样用力才均匀,同时还要用力,不要怕打疼她。”被“拍打”的女士在感受了姚女士和谢芳元的“手法”后,对姚女士“抱怨”说:“你的力气太小了!”
第二招直接取物“很多民间的偏方其实都没有科学道理。”以鱼刺卡在喉咙举例,谢芳元说,很多人会不停地喝醋,但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做法。谢芳元教了一种“大胆”的方式,“很多情况下鱼刺扎在喉咙上,把嘴张开是可以看得见的。”他一边用手捏着“患者”的嘴巴,一边说,“看见鱼刺的时候,可以用筷子伸进嘴里,直接拔除。”谢芳元同时强调说,这一种方式要求急救者一定要胆大,“心要硬”!“那么从口中看不见异物的时候怎么办?”有患者提问,谢芳元说:“还是前一种方式,用力拍背的同时叫医生。”
“患者”还没“苏醒”就记笔记
错过第一天培训的不止一人,现场很多“学员”请求谢芳元能否再补讲一次“心肺复苏”急救常识。车先生则自告奋勇地抢先躺在了地上,充当了“溺水者”。但这个“溺水者”一点都不老实,或者要求医生“慢点讲”,或者干脆躺在地上就开始记笔记。
“施救时胳膊的力度很重要,胳膊不能弯曲。对于非专业人士,往下压的时候就用你最大的力量。”说话的同时,谢芳元在车先生的胸口往下一压,“注意压的次数和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例。”听到医生讲到了关键词,“慢点慢点”,闭目“待救”的“溺水者”车先生清醒地喊叫起来,全然不顾自己还没有被“救活”,赶快抓起身边的纸笔,仰卧在地上记起了笔记,记完之后赶紧又闭上了眼睛。
虽然学了但还不敢上手施救
“我本来今天要带老伴一起来的。”听完讲座后车先生说,但就在出发前,老伴的腰扭伤了,车先生有些着急,也有些“悔恨”。“我正在学急救,现在还没有学会呢。昨天培训时医生说了,不能随便搬动。”在帮老伴按摩了一会儿后,车先生匆匆忙忙地出了家门,“说实话,即使全部学了我也不一定敢上手”,车先生认为自己的“基本功”还是不扎实。
还有更多的学员也表现出了他们的“遗憾”:“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培训班了?”“这次感觉‘学到了不少’。可是我们还没有亲手操作呢,现在见了伤员,也不一定敢上手施救。”李先生说,“能不能办一个更系统、更专业的培训班?”他的提议得到了周围好几个人的响应。他们表示,如果有“正规班”,他们一定会参加。
图:70岁的“患者”车占元还没“苏醒”就记笔记
本报记者 蔡勇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