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艳的国旗飘扬在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临时营地上空。熊中茂摄没想到,一封询问稿费寄送地址的简短邮件,竟然引发了中国首支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副队长熊中茂同志数千字的感慨。这封通过互联网发给本报编辑部的长信,披露了中国维和官兵在任务区遇到的鲜为人知的困难,也展示了官兵们的战斗精神与爱国情操,让编辑部的同志深为感动。征得作者同意后,编辑部将此信整理后刊出,让广大读者一同分享这份感动。——编者
尊敬的《解放军报》编辑:
您好!收到您的邮件很意外,也很惊喜。
您的问候,使我得到了莫大的宽慰和鼓舞。我将您的问候转达给了我们的队员,大家也非常感动,都说《解放军报》真不愧是咱们“军”字号的报纸。
黎巴嫩这个地方,很美,要是没有战争,真的就是一个天然的旅游胜地。但是,现在这里依然弥漫着战争残留的火药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这里的天气也有些怪。一天当中,能经历烈日、狂风、暴雨、冰雹,甚至大雪。中午穿衬衣都很热,晚上却要穿棉衣。现在国内是春天了,这里还要插上电热毯睡觉。还有,冬天打雷,要在国内可能就成了新闻了,这里却很是常见。
到这里两个多月了,困难确实不少。记得刚到黎巴嫩时,我们维和医疗分队住在我国赴黎维和工兵营的驻地,在地上睡通铺,有几次半夜里下大雨,雨水流进来把铺盖都浸湿了。转到联黎东部战区后,我们在战区选定的一块荒无人烟的斜坡上搭起了简易帐篷,到现在都是30多位男同志住一顶大帐篷,女同志则在两顶班用帐篷里面3个人挤两张床。这里的风特别多,还特别大,吹得帐篷吱吱作响,害得我们经常担心会不会把帐篷吹跑。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要紧的事当然是盖房子。但我们维和医疗分队的队员都来自医院和运输部队,让这些拿手术刀、听诊器、注射器和握方向盘的人来干施工队的活,也真够难为他们的了。不过,我们还是想出了一个堪称经典的办法:外科医生负责外部工程,内科医生承担内部工程,骨科医生负责固定支架,眼科医生制作门窗,胃肠科医生负责管道,泌尿科医生负责下水道……你别说,这“专业对口”的办法还真管用,也算是我们的独创吧!有一次,我带两名工程上的骨干去西班牙营参加工程协调会,其他国家维和部队的负责人听说我们参会人员竟然是医生,而且发言那么在行,都佩服得不得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强烈的阳光下盖房子,时间长了,大伙都快晒成黑人了,爱美的女兵们手也变粗了。一些男队员头发也开始变白了,不知道是不是水土的原因。好在现在医疗区已经盖好房子正式开诊了,生活区也快要完工了,我们争取在“五一”之前搬进去。
在黎巴嫩,吃饭也是个大问题。联黎部队供应的食品是从营养和热量角度考虑的,原料也多是用来做西餐的,基本没有麻辣食品。这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四川的维和队员来说,无疑是件很痛苦的事。幸亏我们的炊事员变着法儿地将西餐食品做成各类中餐样式,并且自制了一些川菜调料,才让我们体会到一点生活在国内的感觉。
说到祖国,我们平时在国内可能感受不到这两个字的分量,但身处异国他乡时,你就会觉得“祖国”二字真的很重。我们分队进驻东部战区当天,就遇上了狂风暴雨。大家在大风大雨中,在一锅粥似的泥地里,把帐篷支起来了——这就算是我们的临时新家了。我们周围驻扎着西班牙、芬兰、爱尔兰、印度等国家的维和部队,他们比我们先到,住的都是带空调的房子,看见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搭建帐篷,都非常惊奇,觉得中国军人真是了不起。其实,大伙儿来之前就有这样的想法,到了国外,咱中国军人就是要不一样!那天,虽然是临时营地,但我们还是把国旗升了起来,足足9米高,比东部战区司令部广场上所有国家的国旗都高。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真的很鲜艳!平时,我们常说五星红旗很鲜艳,可能会有人说我们用的是形容词,但那一天,我们真的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五星红旗的鲜艳。看到五星红旗,真的就感到我们的祖国就在身边,就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其他方面的困难还有不少。别的不说,就说写稿吧。我们的队员多是医生护士,谈医论药头头是道,对新闻报道几乎一窍不通。没办法,只好由我这个分管政工的副队长来写。白天要忙队里的工作,写稿只能放在晚上。但到了晚上,要按规定时间熄灯,趴在床上,看不见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只好一个一个地摸着敲击。累呀!困呀!甚至饿呀!有时真想放弃了,因为并没有谁规定我们要写多少稿子。但看到我们的维和队员在如此艰苦甚至危险的环境中为国争光,为军队争光,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故事传回国内,告诉我们的祖国、告诉我们的亲人,于是觉得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稿子写好了,发稿又犯难了。因为我们的网络还没有建好,全队只有一部仅限紧急情况下才能使用的卫星电话。稿子写好了,只能到我驻黎维和工兵营或者到我国派驻的军事观察员的哨位上去发稿。到军事观察员的哨位,要趁咱们的观察员在岗的时候去,而且他们平时要工作,网络要常用,不能占用更多的时间。有一次,我在那里发图片用的时间长了一些,外军观察员就向我们的军事观察员半开玩笑半当真地提出了抗议。为了不影响咱国家的形象,从那以后我就再没去那里发稿。到我维和工兵营,有近两小时路程要在被炮弹炸得稀烂的公路上跑,颠得屁股生痛不说,有三分之一的路程还紧贴黎以边境线,每次出去发稿,都要戴上头盔,穿上防弹衣,带上干粮和水,以防不测。发稿不及时,新闻就成了旧闻,很多稿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流产了,想想感觉很是辛酸。倒不说稿子发不出去自己有什么损失,而是说我们维和队员的感人故事很可能就被湮没了。
还是说说感人的事吧。春节的时候,在异国他乡的我们都很想家,想亲人、想祖国。大年三十那天上午,我们一部分队员到工地上去施工建房,留了一部分人在家挂灯笼、插彩旗、贴对联,还在用集装箱组成的营地大门上工工整整地拉上了“祖国万岁”、“中国驻黎巴嫩维和二级医院全体官兵向全国人民拜年”的横幅。我们知道,祖国人民看不到这两条横幅,当时也没有网络将此画面传回国内,但我们还是要拉上这两条横幅,以表达我们全体官兵思念祖国的一片赤诚。看着横幅,很多人都哭了。我知道,他们不是怕苦、怕危险,而是思念亲人、想念祖国!
感人的事还有许多许多。对了,您说军报5月份还要派记者到黎巴嫩来采访我们的维和部队,我谨代表维和医疗分队的60名官兵,热忱欢迎军报的战友们!我们也愿意和全军官兵分享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致以崇高的敬礼!
谨祝编安!
熊中茂
2007年4月21日深夜于黎巴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