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随着我国国力的提高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收藏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呈现出日渐繁荣的景象。前不久,中嘉拍卖公司展示的回归海捞瓷备受关注,便是一例。
中国外销瓷最兴盛的时期是在17世纪,当时的欧洲还不能生产硬质瓷;中国此时正处于官窑停烧,民窑在改朝换代的动荡中萎缩的局面。在历史的罅缝中,中国外销瓷畅销欧洲上流社会,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带动了日本的外销瓷业。17世纪外销瓷的盛况,不仅给中国带回了大量的白银,而且也使得景德镇、福建德化等地的瓷业延续发展,为18世纪的瓷业三重唱奏响了序曲。
18世纪的中国瓷业,是一曲气势恢宏的三重唱,官窑瓷、民窑瓷和外销瓷,这三个声部由官窑瓷领衔,民窑瓷铺展,外销瓷和声,这次中嘉拍卖公司所展示的回归海捞瓷,可以说是和声中几个跳动的音符。它们中有许多陶瓷爱好者熟悉的克拉克瓷,而从造型和纹饰题材上则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中国传统风格,一类具有中西合璧特色,还有一类则为纯粹西方的面貌。它们的造型有碗、平盘、折沿盘、碟,各式(盖)杯、花觚、瓶、盖罐、茶壶等,纹样题材有仕女、婴戏、花鸟、龙凤、亭台楼阁、山水等,它们互相组合,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童子春牧纹是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代表。画面上,旭日高升,一对春燕随着童子春牧,草帽俏皮地飞上蓝天,草帽、春燕和牧童都呼应着一枝杏花。在古代工艺品上,经常有牧童骑在牛背上放风筝的形象,红日高照,祥云缭绕,寓意青云直上,一帆风顺。明晚清初的青花瓷上,将风筝换为牧童的草帽,更显得俏皮。杏花又称及第花,每年考进士的时候正值二月杏花绽放,杏花飞燕象征科举顺利,及第有望。杏花春燕和青云得路集于一器,相得益彰,它们绘于盘、碟、碗、茶壶、奶杯和小瓶之上,富有情趣。
展示活动中,中西合璧的典型器物以那件高66公分的大盖罐最为有名。罐子造型修长,与高耸入云的教堂纹样相协调,使人想起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建于1220年的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和稍晚一些的亚眠大教堂。据说中世纪的欧洲人要将教堂建得如此高耸入云是要离上帝近一些,以便离开人世以后更快地进入天堂。与洋溢着崇高感的教堂纹样对称,盖罐的另一边是花团锦簇的盆景,菊花、玉兰和牡丹,绽放着汉民族长寿和玉堂宝贵的吉瑞口彩。
歌德有句名言:“收藏家是幸福的。”观赏这些外销瓷真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在仿制品困惑的收藏当中,此批回归海捞瓷仿佛夏日的清风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一件件绘饰精美的瓷器,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收藏的幸福,而是跟随青花的一次远航。(上图为青花大盖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