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小企业是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因为量大面广,个体“小”,他们在获得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赢得更大空间和社会关注上,较之于大企业,难免处在弱势。
;唯其弱小,更需外界的温暖与力量。
今起,本报与市经委联合推出新闻专栏,传播创富资讯,释解发展疑惑,助推难题解决,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加油。
汉网消息(本报讯(记者杨菁邓年武通讯员梅伟)昨日,我市中小企业专题会议透露,目前,武汉中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活力明显增强,已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凸现四大作用:
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006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中的中小企业户数达1500多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600多亿元,占全市的57%,其增幅高出全市工业总体增幅10个百分点。
我市扩大就业,中小企业为主渠道。目前,中小工业企业安置的就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企业的70%以上,成为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及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这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助推器。2006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达4600家,实现技工贸收入481亿元。
它们还是我市结构调整的催化剂。2006年底,全市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达到11.78万户,占全部企业的99.94%。不少中小企业已从早期的加工、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向基础设施、机电制造、新兴服务、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我市最早出台落实《中小企业法》的地方性法规;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建设都市工业园,为中小企业创业成长提供空间和载体;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市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去年,我市财政安排超过8亿元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其中相当资金,定向服务于中小企业。
去年,我市协调信用担保机构,加大融资担保力度,直接协调落实担保融资16.9亿元、银行贷款18亿元。
成绩得来不易。横向比,较之沿海,仍存差距:
武汉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全市工业企业3.5万户,不及同类城市杭州一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为1569户,所占比例仅为4.5%。
特色不鲜明。一些企业小而全、小而弱,产品结构雷同,主业不突出。为大企业配套生产,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本可以发挥特色,却发展不足。
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一些中小企业过度依靠低价竞争,一味拼价格、拼劳力、拼环境,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行为不够规范。一些企业依法经营意识淡薄,知识产权观念不强,违反劳动用工制度、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上述问题,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影响。专家分析,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不够宽松,创业门槛高,资金融通难,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化服务滞后,是武汉打造“最适宜创业城市”要过的几道关。
昨日,市政府领导坦陈:发展中小企业,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思考,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中小企业据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文,中小企业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工业,中小工业企业须符合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我市目前有33户大型工业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