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倪锋)4月的一个下午,盐都区大冈镇佳富村正在上演一场人们久违的大戏。一个搭建在土墩子中央的戏台上,高音喇叭里播放着人们熟悉的淮剧唱腔,把周围几个村的群众都吸引过来了。
这次看戏不用买票、也不用跑到镇上影剧场看,就在家门口看,所以,只要能抽得出身的人都来了。
“我还不相信呢,哪有这样的好事,竟看白戏?人家剧团能不挣钱?”心存疑惑的村民边走边议论。来到广场上一看,这样的疑虑被打消了,戏场周围没有围栅栏,也没拉网绳,人们可以自由来往,真的能看一场不用花钱买票的戏了!这仅是该市“文化下乡”工程专场演出的一个镜头。近年来,盐城各级党委和政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理念,以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为职责,一方面,着力培养乡土创作和表演人才。从2004年起,该市就专门设立了“政府文艺奖”,稳定市、县、乡三级创作队伍。另一方面,大力繁荣地方戏创作。题材上,写群众身边的事,演群众熟悉的人,让群众在笑声中得到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人物、情节、语言充满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特有的乡土民情;风格上通俗健康而又活泼,更为农民们所喜爱。另外,大胆打破传统戏剧程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变革、发展和创新,以适应当代青年观众的观赏要求。《鸡毛蒜皮》、《是是非非》、《十品村官》、《画像》等一批乡土新淮剧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专家们也为之称赞。
为使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该市把“文化扎根”作为“送戏下乡”的重要内容,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目前,一些乡村已呈现出“农忙时忙庄稼,农闲时忙文化”的景象,具有特色的“乡下文化”正在形成,在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又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