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6日电(记者刘畅柴海亮)有人用“天上的街市”来形容满洲里。那是因为夜晚开车驰骋在漆黑无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忽然看到天边出现一片霓虹璀璨的灯海,那就满洲里。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角与俄罗斯接壤的满洲里,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口岸,也是中俄两国最大的贸易口岸。
据不完全统计,每天在满洲里旅游、生活和工作的俄罗斯人与蒙古国人超过1万人。满洲里的大街小巷弥漫着香水的味道;所有商铺里的营业员都能用俄语招揽生意和讨价还价;街上的路标和商店的名字大多是中俄两种文字,或者只有俄文一种文字;商场、饭馆、酒店以及各种办事机构门口的停车场上,一多半的车挂着俄罗斯牌照。在街头,记者与无数身材高大、手拎着巨大编织袋的俄罗斯人擦肩而过。据了解,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是常来常往的“倒包”族,也有不少是旅游加购物的“自助游”者。
据介绍,早在1844年前后,满洲里市西北的小原山下就曾形成最初的边贸市场,后因各种原因,满洲里边境上的中俄民间贸易市场几度兴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俄贸易关系的正常化,两国的自由贸易之门重新开启。
边境线上的铁丝网刚被剪断,双方边民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易货贸易。“当时拉一车西瓜从这儿出境能换回一车废钢,一块‘大大’牌泡泡糖能换回一块手表。”1992年就从浙江绍兴来到满洲里做生意的马奎昌对记者说,他的“外贸生涯”和许多人一样是从“倒包”开始的。
1996年,根据中俄协定,国务院批准在满洲里中俄边境线上开设中国第一个互市贸易区。马奎昌从那时起放弃了“倒包”来到“互贸区”成为一名正规的小商品生意人。
1998年俄罗斯遭遇金融危机,双方约定中的跨国境“互市贸易区”最终成为中国单方运营的自由市场,记者透过“互贸区”外围的铁丝网清楚地看到一大片俄式建筑的烂尾楼。马奎昌的生意在此之后的几年中遭到重创。边境互贸区和市里的商品市场最大的差别就是更便宜。记者看到,这个大棚式的自由市场,分为中国商品厅和俄罗斯商品厅。俄罗斯厅经营的是俄罗斯特产,包括望远镜、手表、香烟、洋酒、香水等商品,购买对象是到满洲里旅游的中国游客。由于不是旅游旺季,目前这个厅相对冷清。
相比之下,中国厅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记者发现,这里售卖的商品,如牛仔裤、运动服、饰品、箱包、家居用品等特别受俄罗斯人欢迎。
正在挑选儿童玩具的敖丽格来自俄罗斯红石市。她告诉记者,她每年来满洲里互贸区两次,每次都买很多东西,过去主要看价钱,便宜就买,现在她会留心是不是出自正规厂家,还要仔细甄别商品的质量。
满洲里互贸区管委会旅游区管理处副主任石文良告诉记者,互贸区现在有1000多家摊位,每年有七八万人次的中俄旅游者和商人光顾。经营者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来自东北地区和浙江、福建的人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