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关爱”
让孤儿不知所措
□本报记者 姚忆江
这个不幸的孩子,终于感到了温暖——
一位杭州的退休职工寄来500元和一封信,“……如果还有什么困难,尽快告诉我……”她怕孩子回信花钱,信中附上了1.6元邮票;两位来自长沙的女孩,把2000元塞到陈泽彪奶奶的手中,悄然离去。
因为领导的过问,陈泽彪现在被接到县医院免费治疗。“他是乙肝大三阳,耳朵里还长了个东西。”他的姑父江书义说。
江书义将孩子备受关注归功于媒体。自3月起,《长江商报》、《南方周末》先后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而随着中央电视台等更多媒介的介入,对陈泽彪的关心甚至引起了纠纷。
4月上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扶贫募捐专项办公室派人赶到公安县,希望把陈泽彪接到北京读书;北京新东方集团,也准备将陈泽彪和奶奶接到首都照顾。陈泽彪说,他很想出去。
针对孩子即将“外流”,公安县埠河镇镇政府紧急开会,希望孩子不要离开,由镇政府全面负责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费用,直到他成人。“他在家乡会得到政府的深切关怀,在这里有亲情、有乡情。”镇政府官员劝陈泽彪的亲戚们。
“政府现在压力很大。”埠河镇的干部私下里议论道。媒体的报道让吴仪获悉此事,作为分管卫生工作又十分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副总理,她要求基层彻底调查。
荆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晓峰告诉本报记者,陈泽彪应得到农村孤儿救助,“得不到救助,我负责”。4月9日,孤儿证已经送到孩子家里。
镇长李家彬则向江书义许诺:从现在起,陈泽彪到高中毕业所有的学费、生活费由镇政府解决;如果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前所有学费、生活费仍由政府负责。
“原来爸爸妈妈在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现在有政府和好心人关心我,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社会。”公安县人民医院病房里,不谙世事的陈泽彪在记者面前放声大哭——即使在他得知父母双亡时,也没有流过这么多眼泪。
“在今天的农村,还有许多类似陈正先夫妇的家庭处于相似的境遇。”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说,“‘媒体曝光+领导批示’式的救济,只能解决个案。解决面广量大的某一类群体的问题,需要的是社会政策与制度的调控,让资源向弱势群体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