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申办2011年大运会形象大使戴菲菲在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特区报“申大”报道非常出色
愿与深圳特区报一起向世界推介深圳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吕延涛沈清华张晓冯庆/文王小可/图
4月的北京,春色迷人,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
在位于大望路sohoo现代城的一家餐厅,记者见到了深圳申办2011年大运会形象大使戴菲菲。她身材高挑,面容秀美,浑身散发出春天般的魅力。当得知本报即将迎来25岁生日时,她像老朋友一样说出自己的祝愿:“衷心祝愿特区报越办越好,锦上添花!我愿与特区报一起继续向世界宣传推介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为办好大运会作出新贡献。”
特区报“申大”报道非常出色
今年1月17日,深圳成功拿到了2011年大运会的主办权,这对深圳来说是记入史册的大事。记者的采访自然从“申大”开始,从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带领评估团到深圳考察,到去都灵现场陈述,戴菲菲深情地回忆起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她说,在申大过程中,她和同事们都非常关注特区报的报道。
“去年申大评估团来的时候,你们推出了十几个版的双语专刊,我拿着报纸看得津津有味。每个版主题的确定,文章的选择,图片的运用,你们做得都非常好。尤其是在中文之外,还配上了英文,这种双语报道形式过去我从未见过,非常新颖。这些报道让国际大体联的官员们也深感震撼,他们看得非常仔细,一些人还主动告诉我,从特区报的报道就能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说起特区报“申大”报道,这位典雅的女孩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她说,特区报为“申大”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申大代表团到都灵陈述时,特区报派出数位记者,组成了规模较大的采访团。戴菲菲说,这些记者太敬业了,那些天因为地震损坏了海底电缆,网络速度很慢,记者们有时为了传一篇稿甚至要用好几个小时。“你们记者忙得满脸倦色,但发回了大量精彩的报道,让深圳人及时了解到申大的情况。”戴菲菲说,回到深圳,她翻看那些天的深圳特区报,发现很多信息她这位身在现场的人都不知道。“你们的记者太厉害了!”她说,“申大”代表团的成员都非常敬佩你们的记者。
在体工队看的最多的就是特区报
戴菲菲出生在江苏南京,7岁学习艺术体操,12岁来到广东艺术体操队,先后在深圳体工队训练了近6年的时间,如今已经落户深圳。她笑着对记者说:“我可是你们的老读者了。”
“特区报是主流大报,是我最喜爱的报纸之一。当时我们在体工队训练时,经常看你们这份报纸。不但我喜欢看,其他队员也喜欢。”戴菲菲说,深圳特区报版式大方,图文并茂,权威性和可读性都很强。她说,在深圳,像她这样的年轻人非常爱看特区报。正如特区报25岁的年龄一样,这份报纸充满了青春气息。
特区报只要刊登了关于她的稿件,戴菲菲就会收集起来,精心保存,不仅自己收集,许多朋友也会帮助收集,现在已经有厚厚的一大叠了。“你们的报纸影响太大了,只要哪天登了我的内容,肯定就会有朋友打电话给我。”
一起为办好大运会再立新功
作为申办2011年大运会的形象大使和曾经在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艺术体操两枚金牌的优秀运动员,戴菲菲虽然目前在北京大学读书,但心里依然始终牵挂着深圳大运会的筹备情况,当听说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大力推进时,她显得非常开心。
“办好大运会与我们每个深圳人都有关系,我要为它的成功再作贡献。”戴菲菲说,深圳可以借助举办大运会,更好地发展自己,更好地向世界推介自己。在推介深圳方面,自己和特区报一样,既有责任,又有优势。她一定会尽心尽力、利用一切机会来当好这个形象大使,和特区报一起履行好宣传推介深圳的使命。
谈到对特区报未来发展的期望,戴菲菲真诚地说,大运会对深圳特区报的发展同样是难得的机遇,希望特区报在宣传推介大运会和深圳的同时,也能策划一系列的报道和活动,进一步增大报纸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