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消息 4月27日10时,省血液中心3楼大厅里,灌云农民工陈余春正等待献血。
42岁的他在一家网络公司的工地上干活,每天挣30元钱。血液中心的李主任说,每天来这里献血的在20人左右,从全年来看,四分之三是学生,占首位;其次是农民工,大约五分之一,再次是居民和工薪阶层。
医生让陈余春躺在宽大舒适的椅子上,怕他冷,又拖来一床被子让他盖上。医生拿出一套血小板采集设备。“这个一次性采血设备要900多元呢!”他对记者说,“像陈余春一个健康人,采集的血小板可以同时提供2个病人治疗用量。”安顿好之后,医生塞给他一个小热水袋,怕他静脉抽血的右手长时间不动难受。
医生算算说,陈余春一共捐献了3.6万毫升的鲜血,相当于人体血液量的6倍。捐献干细胞那一年,陈余春正在江宁监狱工地上干活,省人民医院的医生突然来了,告诉他:“你中大奖了!”原来,与他救助的上海女孩干细胞配型成功,其概率犹如彩票中大奖,二十万分之一。他也万分高兴,尽管老婆、老父母、村子里的人都骂他。老人们教训道:“献血罢了,细胞也敢抽!”
献血大厅里很安静。抽血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过几天,要去参加南京市总工会组织的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培训,我是志愿者,已经报了名,但是他们要求参加者有车,以便应急行动;我没车,据理力争了半天才报上名。”他不无欣慰地告诉记者。
陈余春的诺基亚手机通讯录里,大约有50位朋友,除了工友、老乡,城市的朋友超过30个,大多数都跟献血机构有关联,比如红十字会、血站、医院。他的最珍贵的朋友没记在手机上,而在一本通讯录上,都是江苏捐献干细胞的人。他们发誓,不分男女、不分城里人乡下人,万一遇到家庭灾难,一定互相伸手,“我们不认识,但是可以说心连心。”陈余春说。
本报记者 陆 剑 周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