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呈现“地域差”
进入4月份以来,应届大学毕业生也随之迎来了第二轮求职高峰,然而记者前不久参加了几场大学生招聘会后发现,许多人在找工作时看的并不是公司的发展前景和规模,而是把公司所在的地区看成应聘的重点。
东部企业成“香饽饽”
在日前山东路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上,为找工作奔波了一个多月的李鑫终于如愿以偿地找到了世贸中心一家外贸公司制单员的工作。李鑫告诉记者,其实以他的学历和能力,找一家大的企业都没问题,可是前几次去应聘的公司都在西镇、四方那边,而自己比较喜欢香港路附近的那种浓重的商务中心的氛围,所以他宁愿选择东部的小公司,也不去四方那边的大企业工作。
像李鑫这样倾向于在东部商务楼里上班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除了看专业是否对口外,公司的地址也成为他们选择的重要条件。
“我们上周去人才市场招聘5名业务员,光大学本科学历的应聘简历就收到了近200份。”青岛必达物流有限公司的袁小姐告诉记者,许多人选择他们公司就是因为地址在香港路的高层商务楼。“由于大家已经对东部上班族形成了一个‘白领’的概念,因此许多毕业生都把在东部写字楼上班看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袁小姐说整个写字楼里的公司在招聘时普遍都比西部和北部的公司有优势。
四方、西镇人才相对欠缺
相对于香港路“人才济济”的现象,四方、西镇周围的公司却面临着招不满的局面。“虽然都是同一行业,但我们公司每次在招聘的时候都不如东部公司应聘的人多。”青岛金诺鸿艺广告公司的刘先生说,他们公司位于四方北岭,虽然同属于市内四区,但在人才市场上的热门程度却远远比不上市南的同行。“从年初我们就连续在山东路、海尔路人才市场和延吉路的人力资源中心招聘了两个多月,收到的应聘简历才不足100份,这让我们在人才选择方面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对于形成这种市内西北部人才欠缺的现象,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最近几年香港路、东海路至山东路附近的高档写字楼比较集中,入驻外贸公司也比较多,再加上人们长期以来对东部商务发展比较认可,因此才形成了这种“人才地域差”。
大学生求职亟需理性
这种具体到某一城市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学生求职地域差异,其实就是全国大环境的一个真实缩影。据记者了解,近几年,我国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洪流,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及东南沿海大城市。然而这股越来越庞大的就业洪流却逐渐变得曲折起来,甚至其中的一部分人已经被媒体称为大学生找工“新盲流”。
在这种“盲流潮”的作用下,“研究生毕业后卖猪肉”、“本科生应聘搓澡工”等原本看起来很可笑的事情频频见诸报端。并且,前不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做的一项调查也让很多人惊讶地认清了大学生和民工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大中城市中,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
对此,相关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在许多大学生的意识中,去东部沿海城市工作,到城市中商务集中区工作,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机会、高薪和前途。然而这种意识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大都市、商务区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因此,专家提醒正在求职的大学生们,大都市、商务区固然有其优越的条件,但是这种地方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适应。所以,大学生求职时一定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理性选择,不要盲目扎堆。
(刘静 刘洋)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