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将至,因许多景区票价上涨,国内游部分线路价格纷纷上扬,出游团费也水涨船高。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一些旅行社开始考虑换掉部分“高价景点”,以应对涨价带来的成本飙升和市场低迷。
旅行社“封杀”涨价景区,看似“撒手锏”,其实却是“纸老虎”。
其实“封杀”并不是新鲜事,此前就有单枪匹马的旅行社“封杀”涨价景区,也有一些旅行社结成同盟对涨价景区说不。那么,如果“封杀”真的有效,又怎么解释景区涨价愈演愈烈的现状?
旅行社“封杀”涨价景区,从表面看像是市场规律在发挥作用:景区涨价,市场就“用脚投票”。但这一点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市场有充分选择的空间。可现实的情况是,许多景区都是独一无二的,属于“天然垄断”,它们之所以想涨就涨,恰在于心里有“谱”,知道自己的“身价”。
天然垄断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如果没有外力加入,市场在有恃无恐的景区面前只能吃“哑巴亏”。景区作为稀缺资源的天然垄断属性,又决定了它们的社会公益性质。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景观资源要是完全“市场化”,那么在利益驱动之下,结果必然是“认钱不认人”。
由此可见,与其说旅行社“封杀”涨价景区是“纸老虎”,不如说是反映了市场的尴尬;与其说这是“无形之手”的无奈,不如说是折射了“有形之手”的缺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做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守护者,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就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维护公众利益。从这个角度考量,谁能说旅行社无奈又无用的“封杀”不是对政府角色意识的呼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