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葡萄峪
葡萄峪是个仅有20来户人家的小山村,位于偏僻的北京东北郊密云县北庄镇燕山山脉的山沟里。从前年秋至去年秋,因为被那里的景色吸引,一年中,我曾数次去葡萄峪。在青睐这里自然景色的同时,我更关注这个普通小山村的变化。而每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回去,见村里土路铺上了水泥,变得平整了。下回去发现,有了路灯、公厕。再去,发现农舍顶上冒出不少色彩鲜艳的太阳能热水器,村口有了戴红袖标的“生态管护员”。
最近一次去,看到村口赫然立起了“民俗旅游村”的大牌子,至少有五户农家院的墙壁上出现了耀眼的大红字“某某某民俗接待户、电话……”有的还在门前挂起大红灯笼,窗上贴了窗花,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如果你有空和村民聊聊天儿,你会发现,更大的变化体现在人的观念上。
发展民俗旅游,农民总要有所投入。没有几个人知道山沟沟里的葡萄峪,会有人来吗?我总有些担心。我和村里第一个挂“民俗户”牌子的48岁的徐振保认真探讨过。他信心十足,而且理由充分。他觉得他们葡萄峪的山比外边有些有名的山还美。他说:“我们这儿的空气比你们城里强百倍。”他说葡萄峪三伏天夜里睡觉得盖棉被!山里植被繁茂,春天,各色野花点染着山路,鸟儿的歌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幽静的山谷。徐振保能如数家珍告诉你这是什么草,那是什么花,告诉你这是山鸡在唱,那是火燕在叫……他的信心还来源于交通的越来越方便。他很注意观察。有一回,他欣喜地告诉我他的一个新发现:“这个双休日,自驾车到这边来玩的城里人明显地增多了。我们有希望。”
因为交通的改善,电视的普及,加上有兄弟、子女在城里工作,如今的山民,信息相当灵通,正在走出封闭。50岁的徐云禄也是民俗旅游户。他就很有头脑。他认为,农民的民俗旅游,吃住卫生一定要保证,但也不能弄得跟宾馆似的,把宾馆搬到村里,还有什么意思?进山就是要体验山里人的生活。他特别强调,吃的饭一定要有农家特色。他一口气说出山里许多野菜,以及用野菜做的团子、饼子,炒的菜的名字。说得津津有味。农村民俗旅游到底朝哪个方向发展?他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
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山里人了。
密云水库在葡萄峪的西边。它旁边的一条山泉小溪的水,最终要汇入密云水库。为了这一盆清水的洁净,库区周遍不能搞工业。葡萄峪人的选择,也与这一大背景有关。
又一个春天来了,祝福葡萄峪的乡亲们能圆一个美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