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森林防火采访札记之二 本报记者 韩乐悟
这次从大兴安岭回来,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树都长起来了?该恢复了吧?”
“树是长出来了,但大兴安岭恢复过来要110年。”我“现学现卖”地说。
按生态原则排序特色产业
“原先计划挺好,准备再干几十年,现在……”阿木尔林业局退休职工那海山和许多大兴安岭人一样,说起这些年的日子和今后的打算,常常会不自觉地提到木头和大火。森林资源逐渐匮乏,改变着他们生存的路径,而那场大火,则是一次更为明显的转折。“着火前就指望大木头,着火后木头不行了就得想办法。”那海山说。
近年大兴安岭人提出两句话,叫“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目前已初步形成森林旅游、特色养殖、绿色食品等六个产业。
在阿木尔、图强等地,记者见到许多蓝色屋顶的貂、狐特色养殖场。阿木尔林业局老职工杨春喜说:“老百姓不见好不干,见好你不让他干还不行。现在的领导不好当。”
尽管困难重重,但“不动森林、保护森林是下了铁心了。”“树砍完了,没有森林的大兴安岭赶不上黄土高坡!”大兴安岭地委书记王忠林说。
记者得到这样一些数字:2006年大兴安岭全区接待旅游23.6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8亿元;绿色食品生产量13.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77亿元。
减少消耗还要增加“库存”
林区生活取暖烧掉大量木材一直被诟病。这次采访得知,烧木取暖这一大兴安岭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革:2006年,该区开始“以煤代木”工程试点,今年将工程全部推开。按规划,到2008年末,全区将彻底告别用林木生火取暖,利用煤炭作为居民生活燃料。
统计表明,随着木材资源的锐减和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大兴安岭年木材采伐量为214万立方米,但烧材占1/4还强。全区8万多户居民和部分单位取暖,每年烧掉木材资源累计66.2万立方米。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宋希斌说:“如果全地区每年减少烧材66.2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新增原始森林面积0.8万公顷。”
“天保工程”应延期
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的、为期10年的“天保工程”即将到期。王忠林认为,大兴安岭要把破坏的森林恢复过来需要110年。对大兴安岭这样的特殊地方,应建立一个长效的、足以支持这片生态的机制。
王忠林表示,国有林区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资源危机、职工生活危困的“两危”局面,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原因。要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经济上入手。“经济上承受不住,森林是保不住的。”这也是大兴安岭地区提出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原因。但发展特色经济并非易事。王忠林说,假如“天保工程”突然中断了,隔一段时间就很可能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前功尽弃。
记者了解到,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木材产量由此前的350.4万立方米调减到2006年的206.76万立方米。另据有关专家测算,大兴安岭每年仅储碳吸碳、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达1163亿元。大兴安岭对国家的生态贡献已经远远超过经济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