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打造一个教育强市?
主持人:本报记者 艾丹青当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那就是品质教育了
这几天,刘力教授正忙着给硕士生答辩。记者在办公室找不到人,转身出来一头撞见他。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几年杭州教育的发展全社会有目共睹。您所理解的教育强市,包含哪些方面?
刘力(以下简称刘):我觉得,教育强市也就是教育有了品质,而品质的内涵其实是很深广的。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感化人教育人,所以学生是教育内涵的重点。课堂学习生活是否快乐、课余活动生活是否健康向上、班队集体生活是否和谐有归属感,以及这三块构成的校园生活是否丰富,是否愉悦;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幸福感是否强等等都是教育品质的内涵。
记:这些做好了,教育就有了品质吗?
刘:说白了,教育是一个既空泛又实在的东西。上面所说的都是品质所对应的细节。
记:您提到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为什么如此强调?
刘:现在的孩子都不会玩啊。这一现象有扩大化的趋势,也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因为我们引导错了。从前有“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我们的教育者、家长甚至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要读书就势必放弃很多东西。其实错了,你去看中西方教育史,不少教育改革家都倡导要快乐学习。西方就有位大教育家,把课堂名字叫做“快乐之家”。
在家长们心里,始终有个结解不开:孩子的未来就要以年少时的艰苦为代价。所以孩子们眼镜片越来越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就算这样成绩也不见得有多少提高,严重的还起了反作用。教育要培育出自己的品质内涵,就一定要搞明白一点:人的一生要学的东西很多,在他受教育的年岁里,我们要让他做的不仅仅是学习。
请注意,别把儿童成长的全部内涵简单地窄化地理解为学习。儿童不是学生,但学生都是儿童。成长需求不等于学习需求。这个角色定位和认同非常重要。
记:但问题是,你不适应应试体制,就很难有出路。
刘:我这样说并非想消除应试。我所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可以一直皱着眉头,也可以一直是灿烂的笑脸。苦读能读好,悦读也能读好,为什么不快乐一些,让孩子的成长更丰富一些呢?
记:您刚才提到了教师成长,以及幸福感。其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刘:前一段时间,朝晖中学搞了个教师幸福指数调查,我觉得挺不错。为什么这么说?目前在教育圈子里有个误区,一说起教师成长就是专业技能的增强,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少关注教师在学校里工作是否开心,他们是否对周围的人际交往、工作环境有消极反应。
以前人们常说老师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痛苦的甚至是磨灭的过程?教师就不能像学生快乐成长一样,不燃烧自己也能照亮别人吗?当然能,关键在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回归到人本身,回归到他们的成长需求上来。
记:学生快乐地成长,教师快乐地成长等等的实现,和教育强市有怎样的必然联系?我们增加了学校数量,让更多孩子上的起学,能不能实现教育强市?
刘:一座高品质的城市,必然要有高品质的教育,有高品质的理念和校园。这和教育强市是完全对应的关系。
我理解的“强”,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当更多有“质量”的教育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其实就和教育强市目标更接近了。而这个过程中,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当然,数量也是需要的,上不起学、上不了学还谈什么教育。家门口就有好的学校,杭州正做得越来越好。但量的扩张不是根本,不是方向,在现有条件下,更需要关注的是质,回到教育的本原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