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了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建文皇帝火烧皇宫,大火过后他就神秘消失了,正史记载建文皇帝自焚而亡,但之后又有史书记载他并没有死,而是通过皇宫的秘密地道逃跑了,但至于逃到了哪里却无人知晓,有人说他逃到了苏州,有人说他流亡海外。
建文皇帝的结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疑案……靖难之役成谜
“靖难之役”600年后,南京一位姓让的老人自称是建文皇帝的后世子孙,从而引出了“靖难之役”那桩历史悬案。
公元1402年,登基仅仅4年的年轻帝王建文皇帝,在一场大火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欲置他于死地的是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兴兵夺权的燕王朱棣最终登上皇位,史称永乐皇帝。而那场曾经改变历史的大火,也在史家的笔端,浓缩成了“帝自焚”这样的简单记载。600年后的今天,南京一位姓让的老人,自称是建文皇帝的后世子孙,这位84岁的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向史学界公布了一个惊人的内幕:建文皇帝当初并没有自焚而死,这一切都在家谱中有所记载。
据让家家谱记载:建文皇帝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15世孙。根据历代先祖口授心传的描述和家藏元烧包单修成的《让氏家谱》,以及让氏后人的出现,使很多专家学者对史料的记载产生了巨大的问号,因为老人的说法与《明太宗实录》中“帝自焚”的记载相矛盾。
封建王朝每个皇帝都有史录,燕王朱棣登基后,加封自己为太宗,留下来史录《明太宗实录》。明史专家潘群在《明太宗实录》中发现了让人起疑的记载。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当燕王朱棣的人马杀入宫中时,燕王的士兵从灰烬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尸体已焦烂,四不全。但,燕王凭什么就认定那具焦烂的尸体就是建文皇帝?《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破金川门,领兵冲进皇宫后,建文皇帝的谋臣方孝儒被传入殿中,朱棣威逼他为自己起草继位诏书,而方孝儒愤怒的掷笔之声,激怒了朱棣,最终他被处以极刑,并诛连九族。众所周知,方孝儒是非常忠正不屈的知识分子,可在《明太宗实录》里,他却成了磕头求饶的谋士,由此可见《明太宗实录》本身就是靠不住的史书。
如果《明太宗实录》为了掩盖朱棣夺权篡位的历史事实而扭曲了史实,而隔代修著的《明史》可能没那么多的忌讳,也许这套史籍更加可信。神秘地道现身南京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寝,位于明孝陵旁边的明东陵,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也就是建文皇帝父亲的陵寝,如果朱棣礼葬建文帝,那么很可能就将他埋葬在孝陵和东陵的附近。可是随着现代考古挖掘工作的展开,人们始终没有找到有关建文皇帝墓葬的蛛丝马迹。这恰恰给了那些为建文皇帝并非自焚的猜测者们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当时被埋葬的尸体根本不是建文皇帝。那么建文帝当时难道真的成功脱逃了?清代学者谷应泰编撰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大胆记录下了建文皇帝并没死的秘密。《明史纪事本末》非官方记载,而属私人著述,它的权威性与客观性是被当时人们所认可的。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当燕王逼近南京时,一个朝臣提醒建文,祖父朱元璋驾崩之前留给他一个朱红锦盒,让他在紧急时刻打开,建文皇帝打开了祖父遗留给他的锦盒,里面装有袈裟、剃刀和僧人的度碟。于是建文皇帝和几个忠心的大臣打扮成和尚模样,根据里面的指示,通过皇宫的秘密通道,逃到了宫外的神乐观。巧的是,在此后的一些典籍中,出现了关于建文皇帝逃出宫中所走通道的描述:《明史考证》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熟虑矣。”但“密道”是否存在呢?
2005年6月的一天,清凉山旁边的国防园发现了一个明代涵洞。尘封数百年的涵洞位于原明故宫的宫城之外,根据现场的发现,这个涵洞在明代主要是为了排水用的,但在不下雨的时候,是没有水的旱洞,完全可以容纳一个人轻松通过。联系多年前发现的皇宫内地道,这个涵洞很可能就作为地道的出口。也许神话般的记载并非神话,建文皇帝可能真的出逃了。建文帝逃到海外?一些专家认为建文皇帝逃到了泉州。这个猜测来自福建泉州一位学者的《晚蚕集》中的记载,《晚蚕集》说泉州有一本《柯姓宗谱》,宗谱记载了建文皇帝被泉州一柯姓人氏收留。书中记载到,建文帝和随从打扮成僧人的模样,沿着皇宫密道逃出来,从南京顺着长江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接待了他们,达玄是全国的知名高僧,他的门下有好多弟子,其中就包括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达玄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联系泉州开元寺住持念海,并安排建文帝等人过去。朱棣得知建文皇帝逃到了罗汉寺的消息之后,立刻派了一个叫李挺的官员去追查他的下落。据书中记载,李挺根据一路追寻的路线判断,迅速赶往了泉州。建文帝察觉到了风声,乘上停在泉州的阿拉伯船,出港往南而走了。永乐三年,大明盛世,稳坐皇帝宝座的明成祖朱棣,造就了一个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壮举,他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舰队出使西洋,拓展海外贸易。奇怪之处在于,这2万
左右的乘员95%以上是在籍军人。《杰出航海家郑和》和《郑和下西洋》是这样解释谜题的:建文皇帝逃到海外的消息汇报到明成祖那里,大权在握的明成祖不惜一切代价要找到建文皇帝,于是他命令郑和下西洋,寻找流亡到海外的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也称:
“成祖疑惠帝亡海
外,欲踪迹
之,且欲耀兵异域
,示中国富
强。永乐三年六月
命郑和及其
侪王景弘等通使西
洋。”
明朝遗民查继佐所
著的成
书于康熙年间的《
罪惟录》中有
更惊人的记载:郑
和在福州的
雪峰寺碰到过建文
皇帝,建文
皇帝劝郑和造反,
推翻明成祖
的政权,郑和跪拜
建文帝,哭着
说我不能这样做。
郑和下西洋是否有
寻找建
文皇帝的目的,郑
和是否在福
建与建文谋面,因
没确实证据,
至今还只是一种争
论。
传说中的皇坟
从1983年起,上海
《文汇
报》记者徐作生利
用7年时间
查阅大量史料和方
志,发现了
一条与建文遗踪有
关的线索。
据《明史》里记载:
京城失
陷时,建文帝带着
几个忠心的
随从趁夜逃出南京
,几人一路
逃到了离南京并不
远的苏州,
建文皇帝的主录僧
溥洽和尚收
留了他们。风声还
是传到了明
成祖朱棣的耳朵里
,他立即把
溥洽抓起来关进监
狱,逼他供
出建文帝的下落。
徐作生找到了史料
记载的
普济寺,在现苏州
吴县地区的
一个村落———鼋山
蒋东村。
如今,这里已经成
了一个
采石场,只有一些
老人才知道
这里曾经是香火旺
盛的寺庙。
史料记载被捕入狱
的溥洽
什么也没招认,朱
棣继续派大
队人马搜查建文帝
。
这时,一个叫姚广
孝的神
秘人物进入了徐作
生的视线。
姚广孝是明成祖
的心腹谋士,在辅
佐明成
祖夺取帝位后,他
舍弃了
成祖给予他的功名
利禄,毅然
归隐禅寺,因此成
祖非常敬重
他。
永乐十六年三月,
年已84
岁的他病势垂危,
但他还特地
从苏州远赴北京,
托人传信给
成祖,说有事相求。
接到姚广孝
的来信,成祖亲自
来到他下榻
的地方,问姚广孝
有什么请求,
姚广孝说只有一事
相求,请将
溥洽放出来。成祖
没有拒绝他
这个临终的请求,
当下命人将
溥洽和尚放出了监
狱,而姚广
孝顿首谢恩之后就
辞世了。
姚广孝为何在年
老将逝
时,向成祖求情释放
溥洽?成祖
为何放过藏匿了
建文帝的人
呢?
姚广孝虽为成祖谋
位,但
他毕竟是一个心地
善良的出家
人,他临死前请求
成祖放了溥
洽这个举动必定有
隐秘。
随后,徐作生发现
在明、清
《苏州府志》《吴县
志》上记载
“积翠庵,一名皇驾
庵。明建文
帝逊国时曾移驾于
此。”
于是,徐作生亲自
赶赴书
中记载的皇驾庵
处穹隆山之
后,当地村民向他
透露了一个
多年前的神秘现象
。
1957年的时候,吴
中发生
特大干旱,这个传
说中的皇坟
发生了一个奇怪的
现象———周
围的树木都是郁郁
葱葱的,恰
恰就是皇坟的小山
包上面全部
是光秃秃的。因此
,徐作生推断
这个皇坟里面肯定
是空的,因
为它不接触水、不
接触地面,树
木得不到水,肯定是
要干死的。
徐作生找到住在山
下的陆
家。陆家收藏了一
些从皇坟附
近挖出的东西。陆
老汉的妻子
回忆说:“这些东西
是拓荒拓出
来的,我家种的是
山芋,挖到2
米多深,掘出4只石
鼓墩。”
徐作生介绍说:“当
时我在
陆木根的院子里看
到这两座雕
龙柱础的时候,我
心里一阵激
动,因为享受龙这
个规格的非
天子而无旁人。”
从当地老人口中,
徐作生
得知一块建文皇帝
遗留下的碑
文,就在穹隆山脚的
村子里。
徐作生很顺利地找
到了那
块石碑。他回忆说
:“当时这块
碑就是在猪圈里,
后来被人移
到一条小河边去了
。1983年的
时候,当地村民带
我到这里来,
当时这里还有两行
字:皇驾庵
明建文帝逊国于此
。”
石碑已经成为当地
村妇的
捣衣石,历经岁月
的无数次摩
擦,上面的字已经
模糊不清,但
徐作生当年隐约看
出来的那几
行字“建文帝逊
国于此”同
《苏州府志》中的那
段记载不
谋而合。
就在这块无法还原
其碑
文原貌的石碑旁,
徐作生还
发现了另外一块石
碑,村民
告诉他,这块写有
宝藏字样
的石碑曾引发过一
起凶残
命案,与建文皇帝
有关。
民国32年,这里
闹土
匪,一天夜里,一群
土匪冲
进来,当时穹隆山住
着一群
尼姑,土匪抓住一
个叫觉性
的尼姑,威逼她交
出建文
帝藏在这里的宝贝
。觉性
说我没发现什么宝
贝,你
们到寺内来搜吧,
结果这
伙土匪活活地把
她刺死
了。是不是皇驾庵
里确
实没有宝藏呢?当
时在
穹隆山里有传说
可能
有宝藏,但不知道
藏在
哪里,而且这个宝
藏可
能是一个皇帝带来
的。
穹隆山的这些
奇怪现象和各种
遭
遇,似乎都在暗示
着
其中必有一些鲜
为
人知的秘密。然而
,
这些秘密或许已
随
着600多年前皇
宫
那场熊熊燃烧的
大
火,消散在灰烬
中
了。整理/杨文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