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体制之困
旅游“怪胎”非法存在
“三峡旅游公司不存在垄断,症结是利益之争。
夷陵区一位参与协调的政府官员也称,风情园从一开始就是个“怪胎”。
当年,在许龙所在公司的号召下,整合了420亩土地。1997年,他们请专家规划风情园,并开始申报。但由于规模太大,超过了当时的宜昌县(今夷陵区)的审批权限,而当时宜昌市尚未出台三峡大坝周边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所以宜昌市旅游局没有审批该项目。
项目一直停顿到2000年,有些股东陆续退出,剩下现在的210亩土地。但等待了几年,总体规划始终没有出台,许龙等人认为宜昌市旅游局不作为,与之发生冲突。“当时,我们规划了很多项目,县市的领导都支持,市旅游局只好不管了。”许龙说。2001年7月,剩下的十几名股东成立了宜昌市锦绣三峡旅游有限公司。然后采取单个项目、多次报批的办法,在夷陵区旅游局获得审批。
2002年10月16日,风情园开始动工,但得到宜昌市旅游局提醒,这是违规建设,要求停止。“明明知道会遭到阻止,但我们等不及总体规划了,所以继续搞下去。”蔡如斌说。
2003年7月,风情园一期工程完工,具备了接待游客的能力。夷陵区旅游局批准了票价,并准许其试营业。但此种行为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评,宜昌市旅游局也多次与各旅行社打招呼,这是违法的项目,不能带游客去游览。
但在遭到投资者的质问后,宜昌市旅游局只好采取放任态度。当年7月28日,风情园试营业,虽然至今也未获得正式营业的审批手续,却在当地旅游主管部门默许下经营。
在之后的数年间,风情园与三峡旅游公司有合作,也有矛盾,而夷陵区政府和区旅游局多次参与协调。当地政府也希望三峡旅游公司将风情园整合进去。
主持最近一次协调工作的王万修认为,要协调此事,首先要看风情园是否合法的项目,如果是合法的就要保护,如果不是合法的,“谁审批的谁负责”。
王万修曾先后任秭归县长、秭归县委书记,2005年7月调任宜昌市长助理兼坝工委书记,后为坝工委主任。王称,现在没有了移民安置问题了,但解决移民生活问题迫在眉睫。三峡大坝的建设曾解决了大量移民就业难题,但随着大坝的逐步完工,就业人员大量减少,从高峰时期的5万人减少到现在的1万人,移民生活开始下降,“而务农,缺少良田,招商引资,又由于三峡工程,对引进的企业要求非常高,不能有污染”。因此,宜昌市为40%的移民发放低保,其他富余的劳动力,外出就业。
而三峡坝区实行红线内外隔离的管理方式,无法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夷陵区一位政府官员称,过去,确实有些领导对三峡总公司有抵触情绪,“这么大的企业在这里,为什么就不能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呢”?
也许,这就是三峡风情园得以长期“非正常经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