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选稿:崔笑愚
广西融水县民洞村,几年来陷入了“致富怪圈”:镇村干部先是号召种罗汉果,罗汉果收成时跌价;接着号召改种麻竹,次年麻竹滞销;随后又号召改种黄栀子,黄栀子结果后却无人问津……农民质问:为什么听干部的话不仅不能致富,还要蒙受损失。
民洞村的例子,典型地反映出农村“发展生产”的难题。表面上导致农民陷入“致富怪圈”的是变幻无常的市场,实际上反映出基层干部工作思路的错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只号召种植,不重视与市场接轨的农产品销售;只着眼推动扩大生产规模,忽视了深化服务。接踵出现的“物贱伤农”事件,不仅使政府的威信和声誉受到损害,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生产、改变贫困现状的积极性。
民洞村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血本无归”的现象,不能以“好心办坏事”一言以蔽之。当地每次推广新的经济作物几乎都循着这样的“惯例”:看到别的地方成功种植,就将其作为“样板”,组织群众前往参观,回来后依样画葫芦进行发动,在走马观花的草草考察中,既没有深入了解直接关系农产品出路的加工业状况,也没有作市场风险的评估,决策毫无“科学性”可言;而一种作物推广失败后,在没有认真总结教训的情况下,又急急忙忙“另辟蹊径”换种新的“短平快”品种,希望挽回损失。正是这种粗枝大叶、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和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的心态,催生了“致富怪圈”的恶果。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农民往往无所适从,要减少和杜绝类似的“忽悠”农民的现象,政府务必要找准“定位”,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前提下,应把工作着眼点放在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等服务上,积极扶持建立中介机构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尤其是在发展农副业中,不能片面理解“人无我有”特色产业的涵义,盲目推广“短平快”项目,孤立地搞所谓的“一镇一品”甚至“一村一品”,而要树立“农业产业化”观念,自觉与当地的流通业、加工业结合,毕竟,农产品出路只有摆脱卖“鲜货”这一“华山一条道”,加入到产业化链条中,提高附加值,才能有效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避免“物贱伤农”致富怪圈的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