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杭民
五一“黄金周”渐近尾声。一篇“黄金周成了‘遭罪周’”的帖子在网上引起反响。帖子开宗明义,称黄金周有“三宗罪”:糟蹋景致、糟蹋游客、糟蹋时间(5月6日《华西都市报》)。
其实,近几年,人们对黄金周的非议一直不绝于耳。可令人费解的是,有关部门在盘点黄金周时,总是大点“黄金”——7天长假接待游客多少万人次,收入多少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多少,而对黄金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通常不愿提及,或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
可以预料的是,五一黄金周一落幕,各类盘点照例会及时发布,但会不会有相关部门同时也反思一下黄金周?如果没有,我冒昧提上几个问题,抛砖引玉——
据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调查,黄金周的正效应在递减,黄金周所在月份的消费高峰并不明显;从旅游收入增加量的比重来看,黄金周对消费的边际贡献在递减。为何黄金周的正效应会递减?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景区是否存在过度开发、“掠夺”式经营的情况?巨大的人流和景区有限的接待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不是使黄金周旅游成了“花钱买罪受”?黄金周集中消费、集体休假导致的公共资源配置失衡、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又该如何化解?
其实,真正要反思的细节和问题实在太多,我们也期待,在有关部门对黄金周的盘点中,别只点“黄金”,更多的应直面民众的抱怨和非议,并着手尽快解决。此外,还应该看到黄金周的种种弊端,进而反思、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