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历史,有时因岁月而模糊。拾起破碎的记忆,还原真实的历史,不是为了炫耀哈尔滨话剧院曾经与北京人艺、上海人艺、辽宁人艺一起,并称中国四大话剧院的辉煌,而是为了哈尔滨话剧的寻找一个起点,让明天的话剧走的更远。
老艺术家李长麟展示他的书稿东北网5月6日电 题:来自民间的文艺记忆(五) 李长麟:考证哈尔滨话剧已有90年
记者孙晓锐
2007年是中国话剧百年,哈尔滨话剧院建院50周年,为了给这一华诞献礼,哈尔滨话剧院老艺术家李长麟历时3年,撰写了一部名为《哈尔滨话剧九十年》的著作。据他研究考证,哈尔滨话剧史已有整整90年历史,仅比中国话剧诞生晚10年。
据正在撰写《话剧院院史》的哈尔滨话剧院老艺术家李长麟介绍,哈尔滨话剧已有90多年的历史。
哈尔滨话剧在1917年至1957年这段时间里很鼎盛。1917年,哈尔滨的第一部话剧是东华学校与长春的一个话剧团共同排演的《实业魂》。1957年以前,哈尔滨最多时曾有73个小剧团,分别活跃在工厂、学校和居民区。1953年,著名的戏剧家刘相如来哈后,导演了前苏联名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尤利乌斯·伏契克》,开创了哈尔滨擅长演“苏联话剧”的时代。1957年,黑龙江省话剧团和哈尔滨市话剧团合并,成立了哈尔滨话剧院。50年的风雨历程中,哈尔滨话剧院经过五代话剧人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形成了融外国剧、经典剧和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剧于一身的话剧表演风格,50年共创作演出了话剧《赫哲人的婚礼》、《千万不要忘记》、《蛾》、《夜幕下的哈尔滨》、《纯真年代》、《雪落有声》、《秋天的二人转》、《赵一曼》等400多部原创话剧。
李长麟1960年考入哈尔滨话剧院,主演过《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安第斯山风景》、《白卷先生》、《松涛曲》、《甘蔗田》等经典剧目,2003年被收入《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李长麟在电视剧《年轮》中的剧照
2003年李长麟在北京的女儿家,阅读了一本很“权威”的话剧史册《插图中国话剧史》,书中纪录了全国各地话剧院演出的历史,但就是没有哈尔滨话剧,作为哈尔滨话剧院的老演员,他感到十分遗憾和愤怒,因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话剧院曾经与北京人艺、上海人艺、辽宁人艺一起,并称中国四大话剧院,也因为排演《千万不能忘记》而名震全国,并以排演《以革命的名义》、《乐观的悲剧》等苏联戏剧而闻名全国。
此后,李长麟推掉了一切应酬活动,天天泡在市图书馆和话剧院资料库,检索1957年至今上演过的剧目,剧中主演只要还在世都要找到。虽然大多数演员都已经年过花甲或移居外地,李长麟仍不惜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他们本人。
李长麟撰写的手稿
2004年7月的一天,当李长麟通过院里老领导找到一位84岁的老演员时,他已经病魔缠身,无法正常交谈,李长麟只好把想问的问题写在纸上,老演员诉说当年演出趣闻时讲话很费劲,很多话听不清楚,李长麟一边用笔记录,一边录音,回到家再一句一句核对,直到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今年初,当年一起演出过《基督山伯爵》的同事要移民到澳大利亚,李长麟联系到他的时候此人已经到了北京,次日就出国,李长麟买了高价机票赶到北京及时拿到这位演员的演出手记。
在3年的时间里,他相继采访了100多位话剧名人,积累了240多份演员手稿和三十几盘录音带。 作者:孙晓锐来源:东北网(东北网)责任编辑:张曦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