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校园枪击案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事后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凶手赵承熙和三十二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新华社 摄
新闻回放
前不久,在美国校园连杀32人的赵承熙,他出生于韩国一个贫困家庭,在移民美国前,全家在韩国首都首尔租地下室生活。1992年,年仅8岁的赵承熙飘洋过海,与父母一起来到华盛顿郊区落脚,父母在一家洗衣店工作。贫困的童年,移民美国后低人一等的生活,在赵承熙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
他在宿舍留下字条,抱怨富人家孩子、吹牛者和堕落者,并在字条上写道:“是你们导致我这么做的。”
近年来,媒体对贫困生上大学予以高度关注,但对于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有些忽视。其实,贫困是把双刃剑,贫困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贫困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长久淤积后引发行为问题,轻则影响心理健康,重则人性扭曲,导致社会问题。因此,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心理贫困事出有因
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有五方面原因:
一是不少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导致“心理贫困”。
二是贫困生与人交往常抱着一种防御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并且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在交往中常表现出害羞、害怕、拘束、紧张、回避现象,原因是因为自卑心理较重。
三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四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社会文化在一些人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
五是高校毕业生分配带来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六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宣传不够或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从而加重自卑心理。
如何化解贫困生心理危机
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应结合国情以及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根据贫困生的具体实际,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其次,全方位的经济资助是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针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国家为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大学,从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等五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高校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应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先自助、后他助”,“以酬代补”的原则来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还应运用高校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树榜样,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再次,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发挥学生会、社团、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另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贫困生人格。贫困同学大多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为明显等,学校应成立心理研究所,为每一位贫困生都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门诊,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作者系省疾控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