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记者张淼淼 李建敏)性格活泼开朗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卢瑜,最近被所在的国际商学院金融系任命为本班的“心理委员”,负责同学的“心理”工作。
“我的职责主要是协助老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及时反馈不良情况。
如今,在广州、长沙、武汉、天津等城市,大学纷纷设立“心理委员”。设立“心理委员”成为中国高校解决日趋严峻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新尝试。
把心理辅导工作做到“基层”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显示:1965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而近几年,这个比例不断飙升,已上升至约17%。此外,大学生不堪心理压力而自杀的惨剧时有发生。
专家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加大,以及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对学校环境不适应等,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现在,我们的心理咨询中心平均一个学期接待70人次左右,而前几年不到20人次。”北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石薇说。
她说,设立班级“心理委员”主要目的是把心理辅导工作做到“基层”,发挥学生拥有共同语言的优势,进行同龄人之间的“朋辈辅导”。
“另外,高校心理辅导教师比较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她说,像北外,目前在中心任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只有她一个人,虽然还有8位来自其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兼职老师,但远不够,需要一些学生来协助工作。
专家:心理咨询不适合由学生做
中国有1000多所高校,大多设有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大学生自己的社团中也往往设有心理协会,但面对成千上万的在校学生,这些心理辅导力量是杯水车薪。
“如今,我们在班级层面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平台,希望切实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北外学生处处长刘厚广说。
也有专家认为由学生出任“心理委员”的做法值得商榷。
“心理咨询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不适合学生做,而且由于‘心理委员’自己也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在这方面并没有特殊优势,充其量只能起一个桥梁作用,并不能做实质性的工作。”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
卢瑜表示,学校知道我们专业性欠缺,在担任新职务之前特地邀请心理专家对我们培训,“而且以后还要经常不定期地接受培训。”
(新华社专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