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的最新争论
最近国内媒体纷纷转载美国研究人员的发现,维生素C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该消息说,维生素C能够作为催化剂帮助生成一种“基因毒素”,将会导致DNA发生突变。在受众中迅速简化为“吃维生素可以致癌”、“吃维生素C不好”的传闻,一时间议论纷纷。
“维生素C能致癌”的新说法遭到了国内权威专家的普遍否定。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葛可佑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且不提过量服用维生素C致癌的说法是否正确,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人群每天补充的维生素C量,距离基础剂量还差得远呢!更甭提什么过量了。”这位67岁的营养学家还特意告诉记者,他服用维生素C已有10年,每天的服用剂量是400毫克。葛教授强调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这样的结果随时会有,但要成为科学的结论就要经得起很多次的重复。一个结果、一次实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科学对待维生素过量问题
相对来说,维生素A、D(即鱼肝油制品)是两种比较“危险”的维生素,在实际应用(主要用于儿童补钙)中有很多过量中毒的案例。因此服用这两种维生素时一定要严格掌握剂量,不可随意吃之。其他的几种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E、胡萝卜素等,以及维生素B族的毒性很低很低,很容易随尿排泄掉,不能在体内蓄积,所以很难引起中毒。
研究维生素保健作用的实验中应用的维生素剂量都远超过生理需要量,是需要量的几倍或几十倍。更多的专家仍然支持服用抗氧化维生素,因为实际应用时几乎没有谁会几近“疯狂”地服用这么大的剂量,所以这些副作用通常只能在动物实验中“做”出,只配吓唬人。
维生素是什么
维生素有10多种,它们是这样的一类有机物:在人体内的含有量很小,但生理作用很大,因为它们往往作为体内一些重要酶的辅助成分,参与广泛的生化反应,决定了某些十分重要的代谢过程。它们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直接供给,一旦食物中缺乏某种维生素,则无一例外地引起相应的代谢障碍,并表现出相对特异的临床症状,例如因维生素C缺乏导致坏血病;维生素B1缺乏导致脚气病;尼克酸(有时也称为维生素B5)缺乏导致癞皮病。因此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物质。主要有维生素A、D、E、K、C、B1、B2、B6、B5、B12、叶酸、生物素、胡萝卜素等。
维生素和蔬菜的关系
众所周知,蔬菜,尤其是有色蔬菜含有丰富维生素,蔬菜是人体所需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生活中,很多人在吃蔬菜比较少时,会通过吃维生素制剂来补充一下;还有很多人认为蔬菜中含有丰富维生素,所以根本没必要吃维生素制剂。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因为蔬菜和维生素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一方面,维生素不能代替蔬菜。这是因为蔬菜中的维生素是按照一定比例存在的天然成分,就获得全面均衡营养而言,吃蔬菜水果远比吃维生素重要。另外,就预防癌症而言,多吃蔬菜可以预防多种癌症,这已经被全世界的营养专家公认。
另一方面,蔬菜也不能代替维生素制剂。就维生素C而言这是因为,第一,不是所有的蔬菜都富含维生素C,除非你精心选择绿色、红色、紫色的这种蔬菜和水果,包括辣椒、菠菜、西红柿、菜花、苦瓜等以及水果中的柑橘、红果、草莓、橙子、猕猴桃和酸枣,并且每天能吃一斤的蔬菜和半斤的水果,其中深色和浅色各占一半,否则就很难满足每天需要的100毫克维生素C。(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