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的公众决选已接近尾声。记者昨天注意到,在即时投票前20名中,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三位青春文学写手的票数甚至超过苏轼、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等人,引起不少网民不满。
争论焦点
青春写手得票超朱自清等名家
“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是贝塔斯曼书友会在“世界读书日”携手某网站举行的。记者昨天看到,在即时投票前20位获得票数最多的作家中,既有鲁迅、巴金、曹雪芹这样的文学巨擘,也有金庸、古龙这样的武侠文学代表,甚至还有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这三位青春文学写手,而且他们目前的票数超过苏轼、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等人。
网友争论
实在是中国文学的悲哀
在活动评论中,记者看到很多人对排名表示不满,甚至称文学巨匠和“毛孩子”出现在一起,实在是中国文学的悲哀。一位网民认为,如果韩寒等人上榜,这个评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即使韩寒拿第一也无可厚非
但也有网民力挺青春文学作家,“韩寒怎么了?郭敬明又怎么了?只要是读者喜欢,有市场,为什么不能入选?在这个多元文化共鸣期,就应该有另类的声音。即使韩寒拿了第一这也是现阶段读者的抉择,无可厚非。”
名家观点
这只代表部分人的趣味和见解
格非(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我觉得对这个评选结果不必太大惊小怪,因为今天我们对作家对文学的评价都不算数,究竟谁的作品能流传下去,谁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不是这样的评选能决定的。这次的评选只代表了参加评选的这一部分人的文学趣味和文学见解,如果我们是在清华大学内举行这样的评选,可能结果就是另一种的。所以,我对这样的评选提不起什么劲头。
说明当下时尚文化占据主流
黎波(资深出版人,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出现这种评选结果非常正常,这说明在当下,时尚文化占据主流,比传统文化受关注度高。至于说谁的作品文学价值更高,我觉得要看评价标准。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分层的,非常细致,比如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而在中国,缺乏这样的细分。评选的取向来自大众,但现在的评价标准则是精英型的,取向和评判标准的不一致导致出现这种情况。
健在作家不应该和古人一起比
蔡骏(悬疑小说作家):如果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评判一位作家,那么必须要等这位作家去世或者确定不再写作以后。所以,候选名单中所有的依然健在的作家,我建议要全部删除掉,不应该与古人放在一起评选,除非是已确定不再有新作品(比如金庸)。因为这些作家特别是年轻的作家们,还会不断有新的优秀作品问世,如果以他们现有的作品去参加评判,对他们是不公正的。
首页评论:他们凭什么超越古人
“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评选让人关注的并不是4万参与人数,而是在前20名榜单中出现了有趣一幕:韩寒、安妮宝贝等的票数力压苏轼、白居易、李清照等名家。
当年司马迁修《史记》把道家天尊老子和韩非子并书,到了唐代还被指摘:“太史公以韩非与老子同传,民到于今非之(《唐会要》)。”
其实这种现象在西方也有先例:1996年,英国第四电视台及连锁书店“水石”举办了“最能代表本世纪的一百本书”投票,当时的奇幻畅销书《魔戒》名列榜首。1999年Amazon举办的“最能代表本世纪的书”全球网络投票以及PCANews的“谁是有史以来最佳作品”读者调查,榜首都是《魔戒》。
这种莎士比亚在西方受气、杜甫白居易在中国落败的现象,一方面在于现代出版业对读者的改造,对各种文学类型间等级的颠覆,对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间对立的消解,另一方面也和影视、传媒、游戏等现代传播手段对文学作品的强力冲击有关。
近年来类似的评选层出不穷,多半以貌似贴近公众的立场,举行能在最大程度上吸引目标受众的评比。比如这次票选就写下“殿堂名家或草根写手,远古文豪或当代新锐,谁才是广大读者心中最爱”这样极有煽动性的宣传词。摆明了就是要让大众喜好和精英口味来一场针锋相对的大战。(第1页,共2页)页码:1 2
暂且不论这类评选是否公允,我们其实也希望能看到在当代文化领域里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欣欣向荣景象,只要除了脸蛋、身材和超现代的装扮之外,那些位列苏轼、白居易之前的作家,真能拿出和前贤比肩的作品。
倘若只是以一时畅销所吸引的粉丝之功,得以和久经时间洗礼的经典文人同榜,跻身“百位华语作家”行列,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该在这头衔之前加上“2007年”。(姜贵珍)
即时投票排名名单(前20名)
鲁迅 票数:17544
金庸 票数:14819
巴金 票数:14720
曹雪芹 票数:12893
李白 票数:12168
余秋雨 票数:11559
冰心 票数:11406
老舍 票数:11119
三毛 票数:10934
张爱玲 票数:10783
韩寒 票数:10334
郭敬明 票数:9521
几米 票数:9505
安妮宝贝 票数:9121
苏轼 票数:9003
李清照 票数:8861
朱自清 票数:8695
徐志摩 票数:7947
白居易 票数:7863
古龙 票数:7862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转自中新网
(第2页,共2页) 页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