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期铜近月合约跌幅过千元,现货也继续呈贴水状态,市场似乎在发出一个信号:中国铜消费将因为高铜价而萎缩。
“没什么影响,从去年到现在,中国铜消费一直很正常,不好也不差。”面对记者的疑惑,处于市场一线的业内人士陈翔回答得很干脆。
中铝洛铜期货科科长张雪峰也向本报记者表示,铜价过7万并不是第一次,去年很长时间都是这样高的价格,企业在高铜价的锤炼下已经具备了不错的承受能力。“中国消费不错,至少比较平稳地增长”,张雪峰说,“中国GDP速度摆着呢,中国又缺铜,消费怎么会有问题呢?”
“高价铜对中国消费不仅是抑制甚至可以说是抹杀。今年年初时许多制造企业确实有大量扩产的潜力,他们确实能接到很多定单。以此来估算,中国的铜消费增长今年大于10%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当现货铜价超过70000元之后,长单销售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许多客商拒绝点价,或延迟点价。这在广东地区特别明显,中国的消费已经明显地受到了高价的负面影响。”资深分析师盛为民说,不过,无论铜价高低,中国对铜的刚性需求始终无法改变,而受价格影响的部分则主要是非刚性需求部分。
市场人士的回答尽管迥然不同,但他们几乎一致认为,现货市场之所以疲软主要存在两个因素:首先,由于精铜价格过快上涨,精铜与废杂铜之间的价差已经由之前的1000元/吨以内扩大到6000-7000元/吨。大量的废杂铜已经进入市场,废铜替代精铜消费的局面,使得当前市场对精铜需求极度疲软。在废杂铜大量地被转化为粗铜后,原料供应紧张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3月铜进口量增加也是造成国内现货铜价受压的一大因素。最新的海关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的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高于前期市场预期,创下30.774万吨记录新高;1至3月中国进口铜数量为77.65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8%。
2006年5月中旬,国际铜价一举创下880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与2001年初的1330美元/吨相比上涨了5倍,而与2006年年初相比猛升了60%。2006年5月底以来,因受基金抛盘打压,铜价出现震荡回调。虽然目前上海铜价重新站上了8000美元,但是否会重演去年的“5月见顶”行情呢?
对此,期货分析师施海认为不会。施海认为,罢工、中国因素等利多未被全部消化。不过,目前市场似乎接受了全球铜总体上供需平衡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价格的是资金。随着持仓量的增加,伦铜总持仓量不知不觉接近25万手。基金的影子在铜市若隐若现。盛为民认为,在基金推动下,LME期铜价格将最终突破去年5月建立的高点8800美元/吨,看高9500美元/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