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焦点
苏州园林不仅名传天下,更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欣赏园林不仅仅是看景色、布局,更是对建筑艺术、民间习俗、礼仪伦理的领悟与参透。
“五一”黄金周,十几万中外游人探访了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世界文化遗产。
这位老教师所指的部分导游,是如何曲解园林文化的?一向以园林文化、历史保护见长的苏州,真的面临如此隐忧吗?
当事者言
鲍晓(82岁的退休老教师,教了半辈子古代汉语):我之所以要站出来呼吁部分导游不要曲解园林文化,是因为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游客无法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令我心痛。
在一次义务讲解中,一个男青年指着“见山楼”问我,那是“龙头”吗?龙是帝王的象征,一个被贬的官员能在自家院子里造“龙”吗?“可见这位青年是个有心人,把见山楼与边上的长廊说成是龙的导游不止一个,有的导游还把见山楼两边的曲桥说成龙须,如此荒唐的说法令人汗颜。在封建社会,除了皇家,私人宅院不要说建成龙形建筑,就是某处带有龙的图案也是大逆不道的。游人有这样的误解,是缘于个别导游的误导。
园林中的鸳鸯厅一般是南北而建,有导游告诉游客,南厅是男人住的,北厅是女人住的,还把复廊说成外面的长廊是男人走的,因为男主外,里面的是女人走的,符合女主内的说法,这更是无稽之谈。鸳鸯厅之所以分南厅与北厅,主要与季节和景色有关,南厅一般用于冬春季节居住,采光好,阳光足。北厅则用于夏秋季节乘凉、赏景,所以大多临水而建。复廊也是为借景而设,都没有男女之分。还有,把沧浪亭的石岸说成是500个罗汉,也是无据可考的。把园内用小石子铺的“铜钱”和“花”,说成“有钱花”,都有戏说的成分。
如果说以上曲解或戏说,是为了迎合游客,增加趣味性,那么把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解释成是冬天观景所用,就是导游文化匮乏的表现。其实,雪香云蔚亭的名字借鉴于光福的“香雪海”,是为春季赏梅花所建。苏州有9处园林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任由导游的曲解和戏说发展,游客从何知晓世界文化遗产的精髓啊!
管理者说
沈亮(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世界遗产监管中心工作人员,曾全程参与苏州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曲桥的本意确实像鲍老先生所言,避鬼一说应该是借用了民间的传说,即使导游想借此丰富讲解内容,也要跟游客交待清楚。拙政园内的“龙”更是一家之言,并非工匠建筑本意。园林文化与导游讲解之所以会产生些许偏颇,主要是导游的出发点与传播文化不一致。作为导游,他要照顾游客的情绪、市场效应,对古典园林的文人写意一般不多做强调。对大多数游客而言,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娱乐的过程,并非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仅靠文化部门和管理部门是不够的,更需要借助导游这个传声筒。有人说“城市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样,如果能把园林文化的深奥与精深,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游客,也是能够被接受的,这就需要提高导游对园林的认识,这也是对导游综合素质的考验。
徐征(苏州市旅游局处长):作为管理部门,当然不希望我们的文化走样,但这种情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对曲解历史和文化的导游,一经发现将对其严肃处理;对纯属于娱乐游客的作法,又不违背原则的情况,则不能强制杜绝。目前苏州市约有导游3500人,高级的只有40多个,中级的有200多个,其余为初级,导游的整体素质还不错。由于这一行业受淡旺季影响明显,导游的级别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不大,所以大部分导游对考级并不积极。为了提高导游的整体素质,苏州市旅游局每年都组织年审培训,从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苏州文化等方面进行培训,建筑艺术、昆曲表演、绘画等与文化有关的大多被安排到了课程中。如果有游客或市民发现导游讲解有问题,可以向旅游局投诉。
业内看点
陈先生(苏州一位从业十数年的导游):游客的需求,如同每个人的口味,有人喜欢吃青菜,有人则喜欢大鱼大肉。况且大家的生活背景、文化水平、社会阅历也不尽相同。对着所有游客都千篇一律地讲园林文化、建筑艺术、匾额由来,我想大多数导游都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但讲这些,游客未必买账,游客不满意就是导游工作的失职。所以投其所好很关键,这也是导游的一个基本技能。为了迎合游客或增加趣味性,加一两个无伤大雅的小故事或民俗说法,也不能算是曲解园林文化。这种现象并非只发生在苏州,北京颐和园里的一条鹅卵石小路,就曾被导游说曾是专门给慈禧太后按摩足底的。其实,那些鹅卵石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铺上去的,与慈禧毫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