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振琳 万多
“住哪个小区”成寻常问候语
昨日,家住武昌中北路的吴琴女士,拿到了自己新房的产权证,她告诉记者,这套146平方米的复式楼是5年内自己第二次置业。房子也从单位分的筒子楼到自己买的二手房,再到如今这个大型小区的复式楼。
“这可是咱们后半辈子的窝了,可得好好装修。”吴琴跟丈夫商量。“那可不一定,等儿子大学毕业说不定买套别墅呢,把爹爹婆婆都接过来享享清福。”丈夫打趣道。
这5年来,很多普通的武汉市民都像吴琴一样,深深感受到了居住环境的改变。
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6年,是武汉市住宅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住宅竣工面积由425.69万平方米提高至774.47万平方米,年平均增幅超过10%;商品住房销售面积由2000年的359.52万平方米增至2006年的908.92万平方米。
数字的增大,其实给市民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新小区的增加。吴琴说,“原先问朋友‘你家住哪条街’,如今都改成了‘你住哪个小区里啊’。”
的确,原先破破烂烂的武昌积玉桥,如今已成为高档小区和江景房的聚集地;曾经是城乡接合部的南湖、沙湖、关山,低矮的民房也被大型居住区取代;汤逊湖、金银湖、盘龙城,欧式、中式的别墅区连成片……
中低收入者也能安居
昨日一大早,在江岸区惠民苑小区里,几位婆婆正在健身设施上边聊天边锻炼,旁边的休息凳上放着从旁边菜场买回的新鲜青菜。张婆婆告诉记者:“这是武汉市唯一单独冠名的廉租住房小区。我们是2004年搬进来的,小区里绿化、保洁有人管,健身器材安装了,物业费也不用交,周围买菜也很方便,这种廉租房住得舒心。”
截至到去年底,武汉市已通过上述方式为1.6万余户缓解了住房难。今年还将廉租房制度惠及人均住房面积为6-8平方米的困难家庭。
同样为中低收入家庭带来安居希望的,还有近几年大规模建设的经济适用房。
从2003年以来,武汉逐年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2003年下达计划63.7万平方米,到200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62.53万平方米。目前,武汉市已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小区63个,竣工面积累计793.39万平方米,改善了8万余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喜讯还在不断传来:武汉市上月首次召开了住房保障工作会议,推出了八大举措,为不同收入的困难户精心准备了住房保障大餐。其中包括,经济房首次实行限价,为买不起经济房又不能享受廉租房的“夹心层”家庭试点经济房租赁;今年力争竣工2.5万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