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财经信息网
劳动力短缺未必是坏事
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并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将被耗尽。
面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力短缺,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可续发展很是忧心,甚至有人把劳动力短缺归罪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可否认,劳动力短缺会带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阵痛,但它未必全是坏事,我们应该从中看到机遇。
劳动力短缺,直接受益者就是广大劳动者,他们的工资将上涨。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得劳动力的价格不能随着经济发展一起分享红利,比如在去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广东打工者的工资12年仅仅涨了68元,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实际上是负增长。劳动力短缺,供不应求,劳动力的价值将逐渐吻合劳动者付出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将尽可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劳动力短缺,可以有效地促进就业,这对青年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社会福音。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平均在0.2左右,意味着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长大约是0.2个百分点。这个就业弹性比国际平均数都要低得多,这也是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形势紧张的根源所在。劳动力短缺,要维持或者扩大现有的生产,就会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就业机会将更多。
劳动力短缺,可以有效防止经济过热。我国经济近两年来,有明显的过热迹象,但这种过热,是伴随着CPI超过警戒线、外贸顺差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仅仅是过度投资带来的。经济过热可能导致产品大量积压,银行实际利率水平大大提高,极有可能引发企业破产的浪潮,以致于使局部的债务链条中断,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信用体系的紊乱甚至崩溃,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而这种过度投资所依赖的正是大量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短缺,这种经济过热就不具有持续性。即使以后再出现经济过热,也就是消费推动型经济过热,后果就没有这么可怕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劳动力短缺,可以促使我国经济主动去化解劳动力短缺的劣势,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比如,从劳动集约型转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从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投入到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了13亿人口,加上环境受到破坏,资源被掠夺性开采,大大降低了我国居民的生存质量。劳动力短缺,目前还是阶段性的,还不足以要改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我们不应该单纯追求人口红利,还应该从劳动力短缺中看到机遇,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人口分享福利。
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紧接着第二天,也就是11日,教育部对此进一步解释: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
语文重新得到重视,教育部欲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和人文精神,这当然是件好事,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做法是否为时已晚?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能发挥多大的实际效用,却不得不令我怀疑。
此事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都明白,那就是现行教育体制长期的重理轻文,重智轻德,重考试轻素质的方针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人文修养普遍低下,不得不通过此举进行补救。然而语文是一门特殊学科,并非可以一蹴而就的。只有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才能使日后的语文学习比较顺利。一个人如果在中小学阶段没有产生对人文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和基本的写作能力,那么进入大学以后他也是很难真正喜欢语文的,想要通过行政手段强为改变是很困难的,必然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北京大学教务部负责人放言:"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令人想起拔苗助长的寓言。
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将语文设定为大学必修课,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就能确保大学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语文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吗?语文是母语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更是一种基础教育,不是光靠大学几年就能学好的。
急功近利是中国教育失败的一大原因。中国的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赚钱已成为多数大学生读书的主要乃至惟一一目的。语文是什么?语言、文学,但在目前,其后面紧跟着的往往是失业、贫穷。很多人会问:人文能发财吗?没有经济效益的知识有多少人愿意学习?大学把语文设为必修课又怎么样?教授在上面讲鲁迅,学生就可在下面看炒股指南。考试怕什么?死记硬背就OK了,考完后24小时内忘个精光。单靠语文来承担大学的人文教育,可怜的语文也未免显得太弱不禁风了。
邯郸学步的笑话最好别再上演,否则哭的人会更多的。如果哪一天,一群毕业生跑到教育部门口叫骂:"我们从小就是在重理轻文的氛围下成长的,在大学里我们学的是理工科,兴趣也浓厚,本想一心研究的,但为了学什么语文,使得我们专业不精,没找到工作,语文必修课害我们失业了。"那将是怎样一种黑色幽默。
当然我不是说大学生就可以不必学习中国文化、培养人文精神了,既然以前没打好基础,现在就拉倒得了。千万别这样误会。我只是说譬如一个病人,在刚患病的时候没得到及时对症的治疗,等到病重后才送进医院,如果不碰上庸医的话,医生恐怕不会用治疗病人最初病况时的药做医治,而得根据当下的病况开方子。
真正有生命力的事物,不需要政府扶持一样也会破土而出,但如果有了政府的引导与帮助,至少企业家心中也会温暖些。
比尔·盖兹在海南行走一趟,除了留下了一些八卦故事之外,也让我们忽然想起,原来十年前我们曾有一个发展目标,叫做信息岛。而前不久接受凤凰卫视采访的卫留成书记,也再一次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当做海南下一阶段的产业规划重点。
十年蹉跎,海南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究竟如何?
前不久海南省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官员及企业家们开了一次座谈会,但我没从会中看到有谁拿出该省信产的具体指标,与会者列举的数据多来自全国或其它省份。而且在会上,更有领导将海南电子信息产业定位为微电子和软件业。
当年在企业时,我做过微电子项目,当记者后,我写过海南软件公司流失的调查稿,所以手头也掌握虽不新鲜但好歹也算是来自一线的真材实料。我个人的直接感受就是,倘若海南电子信息产业一起步就盯住微电子和软件,那十年后我们仍然有可能遇到颗粒无收的窘境。
微电子业和软件业虽然是高新科技,但它们与传统产业在商业模式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是一靠资金二靠市场三靠人才,这三样海南都不占优势。如果早二十年或许还有可能假政府之力在海南搞几个这样的项目,但现在依市场配置资源的时代还对海南吸引此类项目抱以幻想,那就太不现实了。三星光纤落户海南那是背景复杂的个案,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当然如果说海南信息产业这十年来值得表扬的收获,倒是那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互联网企业。以天涯社区为例,这个当年仅靠一个人管理的社区,今天竟然吸引到了世界级的合作伙伴Google及大量的风险投资,还立下了两年冲上A股市场的雄心壮志。但据天涯的老板邢明诉苦说,当年他可是拿着房地证去抵押都从银行贷不来钱,不得不靠借高利贷给员工发了工资。
美国著名的《连线》杂志主编凯利文曾分析互联网企业的特点,他认为新的企业革命时代,要有新的商业游戏规则。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对我们人生轨迹影响最大的技术也正是互联网的诞生,这对在传统商业模式面前处处被制肘的海南信息产业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以此为切入口,再衍生其它微电子或软件后继产业也将更可行些。
真正有生命力的事物,不需要政府扶持一样也会破土而出,但如果有了政府的引导与帮助,至少企业家心中也会温暖些。
郭文婧 证券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