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此处清风徐来,暗香扑面(旧貌)。
这里已成为人们休息和乘凉之地。
无论是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前就已存史的渝城八景,还是清代王尔鉴选定的巴渝十二景,“金碧流香”都位列之首。据说,站在此处清风徐来,暗香扑面,四处却无草木花开。
昨日,记者寻着古人墨迹,来此探香,果真暗香扑面,沁人心脾。香从何来?
渝中半岛有流香
昨日,记者从解放碑的邹容路沿坡上行200米,来到临江制高点人民公园。几百年前,这里曾是“金碧流香”的所在地金碧山。
尽管这座山如今已被都市森林淹没,当时却是巴山的顶峰,也是当时城内三个高峰之一。
“当时,她脚下是重庆府衙,左边是川东道衙,右边是巴县县衙,如此弹丸之地,集中了当时三级政权,可谓政治中心。”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研究重庆古城地图时,找到了她的辉煌。
汉时在金碧山分祀“金马碧鸡”,宋淳佑年间(1241—1250),制置使余玠在此垒石建金碧台,峭壁秀削,江城一览,每清风徐过,便有流香馥郁,然四处寻找,却无草木花开,所以得名。之后,明郡守张希召于台上建金碧山堂,乾隆郡守书敏也在此建过金碧亭。下边有县学(文庙)、禹王庙,左边有东华观,右边有长安寺、罗汉寺。
事实上,清代中期前,金碧山下已成重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精英都集中在这里。空闲,他们首选金碧山,登高望远,饮酒作诗。
宁神静心方闻香
时光荏苒,金碧山的旧事早已消逝在历史深处。1922年就在此出生的王鹏老人,对金碧流香也已没有丝毫的印记。昨日,面对记者的疑问,王老直摇头:“没闻到过什么金碧流香……”
那么,古人眼中的“金碧流香”到底是怎样一种美呢?邓平依据史料:居高临下,俯瞰全城,举目远眺,水阔天空,南山翠绿,赏心悦目。最妙在清风拂来,暗香扑面。
“香,非香气,乃心香也。”邓平说,他在考证史料后发现,当年,巴县县衙就在金碧山下,王尔鉴寻迹登山漫步探香。果然每有轻风吹过,总能闻到香气。王自问:难道是心静闻到异香了吗?于是王尔鉴诗兴大发:巴山耸秀处,金碧有高台。何处天香至,疑从月窟来。江环千嶂合,云度九门开。每一凭栏眺,清芬拂草莱。
“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现在看来,王尔鉴的心香一定受到过禅宗的影响。”邓平推测。
不过,还真有人找到了香源,这香气就是不远处县学的书香。传说县学内原藏有元文宗书写的《万里归程》,古有楼名曰“御书楼”。所谓“书香”来自县学是指这个吗?
流香飘逸550年
即使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存史的渝城八景算起,金碧流香至今已550余年。那之后,巴渝诗人趋之若骛,都到这里来“闻香”写诗。谁也不怀疑“香”的存在。
85岁的王鹏老人回忆,儿时的金碧山已无美可言,甚至还脏得不成样子,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一度还成了刑场,更有坟茔横卧其中。也许是因为衰败,人们便管叫这里为“后侍坡”。但由于其所处位置在城中央,1929年被辟为“中央公园”,1950年被更名为人民公园。园内栽种有珍奇树木,养有野兽禽鸟。然而好景不长,1939年5月3日、4日,日本轰炸重庆,金碧山堂被炸毁。
昨日,记者漫步于此,依稀可见历史遗迹,但毕竟时间久远,且处闹市区,变化就极大。好在古人的“饮虹览翠”仍可回味,南山依旧青翠。
不过,“金碧流香”的“香”讲究的是心香,只要身心宁静,这“香”定能永远流传。不信,你可亲自去人民公园内泡上一杯茶,歇凉于郁郁葱葱的黄葛树下,那暗暗扑面的“香”,一定能把你熏醉。
(下期探访“海棠烟雨”)
记者 李心成/文 罗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