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华人欲崇明置地收藏古宅
早报记者李萌
从上海及周边地区收购古宅,将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宅“零部件”拆下,逐一修复后再按原样将古宅组装安置在异地。
从1998年开始,加拿大籍华人黄修志便开始了“古宅复原”工程。
只复原有价值的建筑
早报记者昨日下午见到黄修志时,他的开场白便是,“我是有选择性地复原古建筑。”
黄修志说,能被自己相中的古宅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有时代特征的优秀古建筑,这些建筑多以木质材料为主。而另一类是有时代背景的宅院。“有故事的宅子,抑或是名人名居。”黄修志总结说,两类待拆的古宅都具备高度保护价值。
1998年,黄修志第一次从苏州购置了一套乾隆年间的待拆旧宅。由于当地并不具备复原条件,他索性将古宅的零部件拆分下来。“一砖一瓦,我都要保留。”黄修志甚至要求工匠在拆卸门板时就标注好编号,以便在组装时能保持“原样”。
据了解,这座宅院最后被复原在朱家角。
绝对不会将旧材料舍弃
零部件拆卸完毕后,黄修志并不着急将其在异地组装。“请老工匠对部件仔细修复。”黄修志介绍说,由于建筑材料大多经历百年风雨,不少已经腐蚀损坏。
但即使“破败难看”,黄修志也绝对不会弃而换新。“用原来的材料,才能保持古宅原汁原味。”
古宅重建时,黄修志从未使用过图纸。“我能复原到的程度,就是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样子。”在他看来,既然古宅最初的样子无人亲眼见过,那么复原工程也无须请专家“考量鉴定”。
黄修志认为,将古宅保持在自己购置时的样貌,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延续。他透露说,聘请的工匠又都是当地擅长房屋修缮的能手。“我从未给工匠们设定修复时间,为的是精益求精。”
在古宅新安放地的选择上,黄修志说,他会选择能与古宅风貌特征相吻合的地点。“古宅多数是江南民居,因此水乡小镇是我的首选。”
在取得了当地政府的同意后,黄修志先后在朱家角及同里安置修复好的古宅。而目前黄修志正计划在崇明开辟新的古宅复原地。
“我不是在做房产投资”
花巨资购置古宅,请众多工匠修复,黄修志坦言复原古宅的成本相当庞大。但他强调,自己的行为完全出于兴趣爱好和保护历史。“不是商人房产投资,更不是产业。”他笑称,至今为止,复原古宅工程没发生过任何经济收益。“纯粹是喜欢而已。”
不过,黄修志直言,自己会“量力而行”地修复古宅,绝对不会为此而耗费所有家财。
与此同时,黄修志还表示,他不希望复原后的古宅变成博物馆。“我不会把它们当作赚取门票的幌子。”黄修志说,自己复原的古宅将被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
态度
同里:欢迎古宅落户
据同里国际旅游公司市场部经理张灿元介绍,黄修志的建筑群坐落在同里北郊,与古镇有一段距离。因此即使风格上有些许出入,也不会影响到古镇的原始风貌。
张灿元向早报记者证实,2001年黄修志就在同里肖田湖森林公园修建了一座旧式小院。目前,黄修志已与同里当地政府达成了同里北郊建筑群落的修建协议,老建筑“搬家”工程正式启动。而肖田湖森林公园的小院也“转移”到北郊。
在接受采访时,张灿元表示,当地政府对黄修志的做法是支持的。“黄先生的做法让我们看到现代人对文化历史的关心正在升温。”张灿元认为,黄修志的举动,刚好可以起到保护历史的作用。
在张灿元看来,对材料合理利用本身就有“让历史源远流长”的意味。“如果重新修复的建筑能够完全体现过去的建筑风格,那么更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与此同时,张灿元还认为,“搬”来的老建筑并不会与同里原有的水乡风貌相冲。“目前,建设维护、修复是同里保护古建筑的首要任务。” 陶宁宁 李萌
崇明县:需房地部门许可
崇明县规划局有关人士表示,他们尚未收到黄修志有关建设的任何信息,“如要建设,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程序,而对公益性或经营性的建设,规划肯定是不同的,但最终的土地应经房地部门许可,才可以建设。”臧鸣
◇相关新闻
清代老宅上海展商只展不售
早报记者俞凯
百年以上历史的古董级“清代老宅”,是留着自己收藏还是将之拱手出让?
昨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出口古典家具展览会上,对同时参展的两套清代古民居,南北两家展商的态度却迥然不同:北京“紫藤庐”已为自己的清代老宅和凉亭开出了26万元的出售底价(见早报昨日A7版);来自上海南汇的“华古雅艺”虽然也带来了一座清朝民居和六角亭参展,但却表示只展不售。
尽管开幕第一天前来参观、问价的人很多,但南汇华古雅艺女老板蒋琼却一概回绝。她说,百年以上的老房子现在已属稀缺品,卖一套少一套。“我们在南汇有足够的地方安放这样的老房子。”她说。
已在上届古典家具展上售出一套老房子的北京“紫藤庐”老板詹富华则表示,他们这次带来的一座清代老宅和凉亭就是为了出售。
詹富华表示,由于公司没有地方装老房子,因此所有的老宅都被拆成了“零件”堆放在仓库里。
“将老房子卖给有地方存放、懂得欣赏它的人,才能体现出它的最大价值。”詹富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