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5月22日电(记者徐扬)82岁的李立水老人,一直住在沈阳市大东区青光街附近。在他10平方米的小屋内,珍藏着大洋彼岸朋友的照片和信件,还有美国国务院褒奖他的表扬证书。这一切都源于两根黄瓜。
5月21日,美国老兵回访团的到来唤醒了李立水老人的记忆,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266”号战俘的“黄瓜情缘”。
| |
1942年冬,在太平洋战场被日军俘虏的盟军战俘来到沈阳,开始了长达近3年的囚禁岁月。“很多战俘被送到‘满洲机械工作株式会社’工作,每天早上看到战俘排着队到厂里上班。日本人看得很严,不让我们靠近。”李立水回忆说。
“这些战俘很苦,吃不饱饭。”李立水说,“在厂里有个食堂,战俘就在那里吃饭,都是站着,没有坐的地方,一个个都很瘦。平时厂里地上有剩下的烟头和花生米,有的战俘就偷偷塞进口袋里。”
沈阳大学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研究室主任杨竞说,战俘们的伙食不仅严重匮乏,而且质量极差,早饭通常是稀粥,午饭和晚饭是菜汤和玉米饼。由于缺乏食物和营养,很多战俘患上疾病。在战俘抵达沈阳的第一个冬天,有上百名战俘死亡。
李立水说:“当时我18岁,也有些天不怕地不怕。菜农给厂里食堂送菜,我和同伴就偷偷拿了几根黄瓜吃。正在这个时候,我瞅见胸牌写着‘266’号的战俘看着我。我没有多想,顺手扔给了他两根黄瓜。他看看左右没有人,悄悄地把黄瓜藏在了工作台下面。”
1945年8月15日光复后,战俘们解放了。李立水又遇到了“266”号战俘,“266”号战俘对李立水说了一些话。但李立水只记得“OK”和“266”号战俘送给他的巧克力糖。这段记忆李立水埋藏了50多年。
直到2003年,美国老兵尼尔通过另一名战俘的家人捎给李立水自己的近照,并在信上说:“我就是‘266’号战俘,这段经历宛如昨日。”
2005年8月19日,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的总领事将美国国务院表扬证书送给李立水。证书上写道:“为表彰他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对关押在中国沈阳战俘营美国战俘的协助,美国政府和人民将铭记他们的人道和勇气,因为只有那些勇敢和真挚的朋友才会冒生命危险去协助美国战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