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成立全国首个野生动物园地震宏观观测站
动物“受聘”预报地震
“动物在地震前的异常行为不再是民间流传,而将被利用起来,被正式纳入地震系统监测体系,并作为提前进入灾前预警的参照。”昨天下午,记者从北京野生动物园总工程师刘昕晨处获悉,由北京市地震局、大兴区地震局牵头,在北京成立全国首个野生动物园地震宏观观测站。
| |
野生动物接替家禽
地震前动物出现异常行为早已为众人知晓,但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决定将野生动物纳入地震监测体系呢?刘昕晨告诉记者,事实上,将观测动物异常表现作为监测地震的辅助方式,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只是当时观测的是家畜家禽。”
刘昕晨指出,随着商品市场的发展,家畜等动物采用了人工集约化养殖,它们饲养寿命急剧缩短,影响其自身反应。“比如鸡、牛、羊、猪的出栏时间减短,一方面,速成后的家畜神经系统的发育很可能不完全;另一方面,由于周期较短,饲养者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刘昕晨分析,与家畜家禽相比,野生动物有寿命长、种类多以及感官更加敏感等特点,更易于使人类得到科学的监测效果。
“比起猪、牛、羊等家畜,野生动物对危险的防御能力是最强的,它们的异常反应更快、更明显。这又给地震监测提供了更超前的条件。”刘昕晨说。
55种动物选定“上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已有55种野生动物被选定“上岗”。刘昕晨向记者介绍,目前选择的动物包括灵长类、鸟类、笼养猫科动物、半散放动物和表演动物等。每一科的动物中还选择了不同地域的动物,细分为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
据了解,灵长类动物包括卷尾猴、黑猩猩等;猫科动物则分亚洲的东北虎、群居的非洲狮和美洲虎。“对于鸟类的选择也很科学。”刘昕晨说,通过对猛禽类和普通鸟类的分别观察,科学观测结果显示———鸟类中鹦鹉对于地震活动最为敏感,而为了监测准确,被选定的鹦鹉还分美洲鹦鹉、澳洲鹦鹉、非洲鹦鹉、亚洲鹦鹉和中国鹦鹉等多个品种。
饲养员24小时盯动物
地震局在野生动物园设立监测点,并没有把大台小台的仪器搬进园子里。据刘昕晨介绍,动物地震观测主要依靠肉眼宏观观测。而最佳观测员并不是地震专家,而是动物园的饲养员。
“每个动物观测区都配备了一名专门的责任观测员,他们都是动物饲养经验达10年以上的‘动物通’。”刘昕晨说。
饲养员们两班倒,每天24小时不间断观测动物的行为,并一一记录。每周汇总一次记录上报地震部门。牛刀小试
地震前4天鹦鹉疾飞
去年河北文安的地震是最近一次发生的北京城区有明显震感的地震。在那之前,位于大兴区的北京野生动物园内鹦鹉突然“骚动”。
“那次地震前4天左右,北京野生动物园热带鸟馆里,十几只鹦鹉突然成群结队地来回疾飞,在栖息架上几乎就停不住几秒。就像有人在四周不停地撵它们一样,根本静不下来。”热带鸟馆饲养员回忆说。直到地震的发生,解释了鹦鹉们“骚动”的原因。
鹦鹉震前异常反应得到了地震专家的肯定。而地质考察发现,北京野生动物园正好处于地壳的“断裂带”。也就是说,一旦地壳活动,北京野生动物园所处之地的震前反应会更敏感。
作者: □记者谢飞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