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全国提前2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这一新的挑战——
上海居家养老模式调查
提前入夏的上海,天气有些热。
| |
卢湾区淮海街道老人日托站里,70多岁的史发英阿婆,刚吃完下午茶点心,已近16时,与其他几位老人和居委会工作人员道了别,步履轻快地回到她屋里。
同在一栋楼、住在5001室的独居老人罗秀琳阿婆,这天一天没出门。因为双腿有慢性关节炎,楼内没有电梯,上下楼不方便。此刻,街道助老员小朱正帮她收拾家务,唠着家常,给阿婆梳了头发,叮咛着“晚上最好窗户开小点”,然后,检查了一下煤气灶,小心地带上门。
同一时候,住在另一个区域——徐汇区康健街道小区里的周静阿婆、蔡彝老先生,也已经早早把几个菜碗、汤盆摆在了桌子上,正等着街道配膳服务中心的林师傅来送晚餐。
这是一个平常的下午。对这些老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从容闲适。不过,一提起两三年前,无论是罗阿婆,还是蔡老先生,都很激动:“放在几年前,肯定烦恼着呢。现在这种好日子,过去都不敢想。”前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就是从2000年开始探索、2004年出现重大突破、现在已经慢慢成熟、见效的上海居家养老模式。在养老与为老服务问题上,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与这座城市的“老龄化”速度成正比。
“9073”养老格局的政府责任:
养老问题靠什么保障
早在1979年,上海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新统计表明:该市老龄化程度再次提速,并呈“高龄化”特征,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及以上的老人,增速远超往年。纯老家庭人数大幅上升,全市已达78.72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7.24万人。
老年人口的增多,给了城市巨大的压力。对于这些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老人,一个难题是:晚年生活怎么过?
罗阿婆就曾经闪过“真想一走了之”的念头。阿婆是位遗孀,无业居民。早年,只有290元的遗孀补助,孩子家境又不好,只是每周来一次买点菜放冰箱里。老邻居随着房屋搬迁走了,左邻右舍早就不认识了,家里没安电话,每天唯一的声音就是收音机。老人经常看着肿胀的两条腿,苦闷不已,才有了极端的念头。
更有一些老人,孤寂地独守家中,病了、发生意外了,都无法得到及时照料。老人们的困难触痛了很多人的心。
“最早也试图借鉴欧美国家模式,推行机构养老。”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坦言,一大批敬老院竞相建起,但他们通过调查发现,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他们或者眷恋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居,又担心被议论子女不孝,所以并不愿意到机构去养老。
一个名叫“9073”的养老格局渐渐浮出水面。按此,上海将使90%的老年人实现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这“7”与“3”中,大多数或是高龄、独居,或是经济收入低,是老人中的弱势群体。
当然,此刻的居家养老与传统不同,是以家庭为基点、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服务为支撑来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上海把“居家养老服务”与同期启动的“万人就业项目”计划结合,帮助“4050”人员重新就业。
但是,最让上海老人感到有“保障”的,还是几桩标志性大事:上海“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把居家养老的服务量化,并列入了指标体系。2004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居家养老推进工作大会,并制定了两个文件;“居家养老”迄今已经连续4年纳入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中,也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里——这在全国,其速度和力度尚无第二。
“非常有效。”3年后回望这几项举措,章淑萍笑了:到去年底,上海已建成社区助老服务社233个,居家养老服务人员2.5万名,覆盖所有社区,10.5万名老年人受益;全市108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还为3500名社区老人提供了日托服务……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