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保姆”月薪能超3000元
记者从一些家政公司获悉,最近咨询聘请“高考保姆”的家长明显增多。
家长才是孩子 最好的“高考保姆”
对此,本市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张丽珊老师表示,高考是孩子人生中的大事,围绕高考的许多事物都火了起来,“高考保姆”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高考保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那些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考生的家长,解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一个称职的“高考保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照顾孩子日常生活、缓和考生和父母之间矛盾、缓解考生压力的作用。但家长在请“高考保姆”时一定要慎重,而且是否需要聘请“高考保姆”也要因人而异。如果家长感觉自己照顾不好考生,或与他们沟通困难,可以聘请“高考保姆”寻求帮助;但在一般情况下,家长只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充分信任孩子就可以了。同时,父母是伴随孩子成长的人,应该是他们最信赖的人,也是最理解他们的人。高考这段时间,学生的心理变化会很大,这一时期,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家长一起来陪伴他们成长,其实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高考保姆”。
特殊要求 使保姆市场细分
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家政服务员工种)、渤海国际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周凤平表示,目前本市高级家政市场的细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求的专业技能也越来越高。“保姆”已经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只会做家务的“老妈子”或者“小阿姨”了,而是掌握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目前,本市“保姆”市场大致细分为:管理型,主要指一些高级管家类;幼教型,主要是指那些从事跟孩子有关的服务项目的家政人员,包括“月嫂”;护理型,主要是指病人护理。虽然,从事的都是服务型劳动,但各自侧重的技能不同,“高考保姆”也是市场对家政人员有特殊要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周校长表示,尽管目前高端市场对“保姆”提出的特殊要求形形色色,但真正接受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职业认定证书的人仍是少数。而高端市场的需求,也促使高级家政培训市场在培训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家政人员多方面技能的培训。
人物档案:赵晶,一位“高考保姆”,负责每天接送考生并为考生制定营养食谱,同时她也是一位初三考生的母亲。
22日下午5:30分,天空正下着密密麻麻的雨。和平区世纪中学门口,赵晶把车停在“老地方”,像许多接孩子的家长一样,撑了伞在学校门口守候着,同时手里还拿着把伞。“快上车,冷了吧,这是我给你带的衣服,快穿上。”看着孩子出来,赵晶连忙把伞递过去,同时接过孩子的书包,把自己带来的外套给孩子穿上。
上了车,赵晶告诉记者,这天是孩子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所以下午5:30分放学,平时她都是晚上8点来接孩子回家。“平常在车上,我都是和孩子聊聊天,或者给她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她背背题。但最近,孩子学得太累了,我一般不会和她多说话,把车开稳了,让她能小睡一会儿。”赵晶说,孩子学得太累了,她母亲忙了一天后还要陪读到凌晨两点多,也很辛苦。她这个“高考保姆”如今已经和雇主一家拧成了“一股绳”,而且也成了这对母女的好朋友,她经常会和雇主一起交流孩子的心态以及如何给孩子搭配出营养丰盛的三餐。
赵晶说她是以一个做母亲的心态来做“高考保姆”的。“因为同样是‘家有考生’,所以我特别能理解考生家长的心情。”赵晶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能为孩子的高考助一把力,做家长的什么都愿意。“雇主”一家三口,爸爸由于工作原因常年在外,妈妈本身文化水平有限,虽然尽心尽力,但在照顾孩子以及帮助孩子方面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她这个“高考保姆”从今年3月份走进了这个家。
“当时我正在参加高级家政班的学习,而且以前营养学的知识也学了不少,虽然我只有初中学历,但我这20多年来从没间断过学习,如今硕士研究生班也已经毕业了。我觉得做‘高考保姆’,不仅要让孩子吃饱,还要想着营养搭配,怎么才能让孩子吃得丰富点,同时让孩子在情绪上感觉愉快。”
赵晶告诉记者,她家里订了《城市快报》,并且每天都剪报,《名师家教·初中版》留给自己的儿子,“高中版”则会带给雇主家的孩子。“有时候,孩子会不经意间问我些问题,向我倾诉她的烦恼。比如,有一次孩子跟我说,她特别想去外地上大学,但又怕她妈妈不同意,可是留在本地上,又担心考不上一流的大学,心里非常矛盾。这时候,我就能体会到孩子的压力,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我的经验帮助她分析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还有一次,孩子听说我正在学‘预测学’,就让我帮她算算今年高考是否会顺利,这时我就鼓励她把心态放平了,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了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同时,我也会在送她回家的路上,跟她谈一些她感兴趣的话题,让她能从书本中暂时解放出来,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尽管自己也是一个初三考生的家长,但赵晶却告诉儿子要有独立处理生活中一些事情的能力,要善于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在工作之余,她也会尽量多地陪伴儿子,并为儿子准备营养丰富的三餐。但是,谈到陪考,赵晶也深有体会地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和陪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孩子人生中关键的时刻,“高考保姆”再好也不能替代亲生父母的照顾,毕竟家长才是孩子最亲的人、最需要的人。一些只知道给孩子花钱满足孩子愿望的家长,得到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并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刘晓艳 杜建雄)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