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B2版)
《广州宣言》
呼唤保卫中医
“网上万人签名要求取消中医”,2006年10月11日,各大网站上的这则新闻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眼球,其主要观点是要采取相关措施,让中医在五年内全部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
2006年11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技术交流协会有志同学的发起下,干祖望、王永炎等十位名老中医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状,认为“极有必要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采取符合实际的方法和措施来达到振兴中医药事业的理想。不仅需要在政领导的导向,更需要中医药界广大志士同仁共同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向世人展示国医优势和特色”,他们针对现状,共同签署了关于学习状况调查的倡议书,并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技术交流协会具体展开调查。调查问卷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完成,数据结果正在统计过程中,此次调查的结果将会同万人签名一起上呈国家中管局和国务院。
5月12日,全球500多名中医药界人士在广州“炎帝神农中医药发展论坛”共同发表《中医药发展宣言》(又称《广州宣言》)。南京中医大学的学子发起面向全国中医高校的签名活动,由科协主办,将于下周一正式开始,签名者需留姓名、专业及自己的中医宣言。
中医尴尬解决之道在哪
中医在目前遭遇尴尬,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何使其进一步焕发生命力,使得这门独属中华文明的医术发扬光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
“中医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如果故步自封不寻求有效的改革,别说走向世界,连自身都难保!”一位中医专家告诉记者。
据了解,2006年11月,于祖望等十位名老中医联名向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关于进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的倡议书》,倡议书中指出,“近百年来,中医药学在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下发展极缓,举步维艰,屡受扼杀之危,几乎给世人难以生存之象。”“我们极有必要明确发展的方向,理清发展思路,采取符合实际的方法和措施来达到振兴中医药事业的理想。”十老上书之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技术交流协会开始具体执行调查问卷的草拟和实施工作。
事实上,早在六十年代就有秦伯未等人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提出了意见,他们认为中医学院培养目标是高级中医师,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医、西医课的对比和内容的具体安排,普通基础课,生理、化学课是为西医课服务的,医古文课是为中医课服务的。中医院校加西医课的目的在于:使现代的中医师,具备一些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为将来医学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这是必要的,但必须在保证学好中医的前题下加西医课。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文献研究所的王旭东教授指出,“中医理论的现代解读和表述,是救赎、维系中医生命力的急需之策。”他认为,中医面临的困难不是因为中医没有疗效或者不科学,而是在于时代变革而导致的文化错位,话语体系不相容,使现代人越来越无法解读中医。多年来振兴中医的努力,在业界并没有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原因就在于现代思维方式挤占了中医的内核,现今的中医如同被抽取了灵魂的躯壳,丧失了认知方式、思维特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些灵魂;貌似繁荣的中医药事业只是一些技术残片拼凑起来的空壳,实验室内验证性的研究其实是在解剖中医的尸体。将中医还原到本质,将之用最现代的语言表述并推及世人,才能真正改变人们对中医的误解。
南京中医药大学酝酿教改
据了解,南京中医药大学目前正在研究全面教改方案。
据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刘跃光处长介绍,此次教改的大体框架是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并不断优化培养方式,其方案特点是符合中医学的特点:无限接近中医本质;反映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以及进一步根据教育部的1号文,2号文精神,建立中医教改试验区。
具体方案包括四大方面,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管理体系。以目标体系为例,在最高目标的基础上方案又制定了详细的二级目标,即为达到最高目标,确定需要掌握的知识板块和能力板块,然后细分到具体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点。重新梳理这些结构点,制定新的质量标准,用这一标准来检测人才培养是否合格。
“这项研究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许许多多专家共同努力、研究、反思、总结。在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就说明实践已成功。步与临床结合。”刘跃光说。
刘跃光认为,以前的中医是学习经典,有了教材以后就以教材为标准,这是不好的,我门这次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无限贴近最本原的真正的中医;现代学习模式要求自学、实践、要求有创新、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前是讲考背现在提倡的是研究型学习。而此次教改的大提框架,就是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并不断优化培养方式。
在采访中,包括刘跃光在内的一些业内人士向记者强调,中医教育改革,需要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中知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以七版教材为标准,每一版的教材都有不同,这就束缚了教改的手脚,是不合适的。还有,中医教育一直强调“早临床,多实践”,应该将现代高等教育融入到师承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