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深圳宝安区公路局的大门,近日成为了公共事件。最初有网友披露,该局斥资3000万重建大门,公路局随即更正了说法,称只花了2600万。宝安区政府跟进回应,透露大楼改造工程总投资2700多万元,其中大门160多万元、大堂改造628万多元。
宝安区公路局的大门风波,至此升级为首长命令下的同仇敌忾。假想敌尚且不明就里,一家公共机构就宣示自保、放言必胜,多少让公众觉得像一场事不关己的私人斗法。
公路局大门引发的质疑,一开始就演化为官场的私人恩怨,这与公路局负责人的个人判断有关。在媒体介入后,宝安公路局负责人就声称,这是一些人想把他搞下台。巨资重建大门是否违规,细节如何,原本只要照章检视,就可真相大白。负责人的一席话,却把一座简单的大门,引申成复杂隐讳的官场争斗。仿佛今日的官场,已没有真相可言,而只剩下相互栽赃的尔虞我诈。公众于是只剩下一句感叹,这公路局的水可真不浅啊。
局长何以不信任区区一座大门,完全可能通过法律程序、政务公开而简单解决?局长说,进来公路局以后发现利益和陷阱确实都很多。你想想,过我手的工程每年差不多二三十亿元,我真想贪,用得着找这样的工程捞好处?这里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阴谋。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公路局的利益和陷阱都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自然就多,要依据严格的程序来办,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其二,如果公路局长要贪,办公楼改造工程未免小器,以此推定,公路局长的人品和道德非上等无以在任。阴谋论的出现,置于这样的官场现实,也算得上水到渠成。
然而,当阴谋论上升为党性考验,公众质疑转变为正义与邪恶之战,这场可能的公众质询,却越来越偏离正当的程序,成为首长意志之下的意气之争。公路局属于事业单位,经费自筹自支,没花财政一分钱,这是公路局负责人论证大门有理的主要理由。不过,即使中国特色的公用经费自筹机制,可以解释公路局巨资建楼的合法来源,自筹来的经费何以要如此铺张地使用,也仍是一个公共机构必须面对的公众质疑。因为所谓自筹经费,恰恰来源于公共机构向执法管理对象收取的种种费用。在公路局,就是公路养路费、通行费、客运附加费等各种规费的收取。
种种迹象表明,宝安公路局的大门事件,并不一定能走向公开有序的解决程序。既有当事人高度紧张的官场阴谋论,又有公路局内部并不透明的运作环境,还有部门全体动员的党性战胜邪恶,这场大门风波要进入公开有序的处理程序,显得并不实际。事关政府部门的公共形象,公众当然不希望只是一场首长意气的斗法。在当下,制度的有效运作即在于,能否迅速收拾这个朦胧遮掩的局面,纳入清楚透明的调查处理程序。云遮雾罩的政务氛围,既会纵容阴谋,也会冤枉清官,还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关切的民意来一次生硬的拒绝。 龙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