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阿荣布大叔猎民点的帐篷里,暖暖的炉火驱散了包围在身上的潮湿和阴冷。外面,是寂静的山林。“回来了”,阿荣布突然扔下手中的烟头,一哈腰出了帐篷。
记者茫然地跟了出来,顺着阿荣布温柔的眼光望去,一群驯鹿正从几十米开外的山弯深处走来。
阿荣布的媳妇急忙拿出饲料,给这些在山上游荡了多天的“宝贝儿”们喂食。阿荣布则不停地用手摸摸这个,拍拍那个,好像是见到了久违的孩子。短短十几分钟,驯鹿们似乎就想念山林了,于是又如精灵般悄然而去,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阿荣布是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猎民,像乡里的其他猎民一样,驯鹿是他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历史上,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分支。前两个部族已经从事农牧业生产,而居住在敖鲁古雅这一支是“雅库特”,意为“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就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
300多年前,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祖先从勒拿河流域迁徙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奇乾鄂温克民族乡,后迁移到阿龙山附近的敖鲁古雅。2003年8月,党和政府在根河市郊的西乌气亚河畔为猎民们盖起新居,猎乡实施整体搬迁,猎民们放下猎枪,走出大山,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为一支曾以游猎而闻名的鄂温克部落,枪与山林在每一个敖鲁古雅猎民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鹰的眼,狼的胃,兔子的腿”,猎民们经常这样形容自己。猎民何协至今还保留着一把鹿哨,没事儿的时候,就拿出来吹一吹,让那幽幽的声音把他带回寂静的山林。虽然猎民们迁下山来,但是一些老人还住在山上的猎民点里。这样做,一是因为驯鹿要吃山上的苔藓才能生存,二是他们离不开那片养育过自己的山林。
长期的原始封闭状态让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他们信奉“萨满”,拜祭树神,用桦树皮制作生活用具。据当地人讲,鄂温克猎民从不砍伐活树,宁可走到很远的地方去扛回枯死的树木作为烧柴。在野外,他们则吸食一种“口烟”(猎民们自制的一种提神用品),避免吸烟用火。
常年与森林为伴,鄂温克猎民最快乐的娱乐方式就是歌舞了。燃起一堆篝火,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着火堆形成圆圈,自左向右转动,歌声由低到高,速度由慢转快,热闹异常。他们唱的歌词大都是怀念故乡、欢迎客人、赞美祖先打猎等,以此表达思念,抒发感情。
迁到新居后,党和政府为全部62户230多名鄂温克猎民办了低保、医保,每户盖起了漂亮的砖房,电视、冰箱、液化气等现代化用品也进入了猎民家中。不少猎民开起了猎产品商店,有的办起了家庭旅游。根河市以此为品牌,一年一度举办“使鹿部落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神秘的敖鲁古雅揭开面纱,走向世界!
来源:内蒙古日报
(内蒙古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