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龙卸甲》海报
《见龙卸甲》造型被指不伦不类
网友称,其造型成了“日本武士”、“二战英军”和“高丽将领”的混合体,破坏了赵子龙在他们心目中的英武形象。
近日,由中韩共同投资、正在拍摄的《三国之见龙卸甲》公布了电影海报,海报中男主角赵子龙的造型一亮相就引发了较大的争议。这个刘德华版本的“赵子龙”一身黑盔黑甲,挂腰包,手持锯齿状武器,被网友认为是混合了英日韩三国特色、一个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对此,记者昨日进行了采访,投资方表示,影片中的造型主要是从艺术创作上考虑的,他们更注重影片本身的精彩和好看,是否能赢得观众。
网友:这是“联合国军”
在《三国演义》中,英俊而且武艺高强的赵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长枪白马”成为中国读者心中的经典形象。但在《三国之见龙卸甲》海报中,这个形象却有很大改变,有网友称,其造型简直就是“日本武士”、“二战英军”和“高丽将领”的混合体。他们纷纷称,这破坏了赵子龙在自己心目中的英武形象。只有少数网友对此并不介意,表示“关键是电影好不好,造型是次要的”。但因为影片的剧本主要取自日本三国题材游戏,加上是中韩合拍片,部分网友认为有明显的哈韩哈日倾向。
汉服爱好者:这是胡搞
三国时期紧承东汉末年,那一时期的服装也沿袭了汉朝,属于汉服的范畴。近年来国内兴起了“汉服热”,汉服热爱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呢?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个名为“汉服联盟”的网络爱好团体,其中的活跃分子秦先生是深圳瑞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老板,他说服装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重要性自不用说。尽管很少人知道、见过那个时代的真实原物,但影视剧在拍摄的时候还是要贴近一下历史,“《见龙卸甲》就有点过了,简直是胡搞”。
投资方:这是艺术创造
北京的保利博纳公司是《三国之见龙卸甲》的中国投资方之一,昨日记者联系上该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副总,对方表示已经知道网上的这些反响了,但是觉得这些争议没必要,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电影的人物造型本来就是一种艺术创造,一部影片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以及本身的精彩和好看,关键看能否吸引到观众入场,至于人物戴什么帽子、挎什么包都是次要的。不过她也承认,这种造型也有考虑韩国市场的因素。记者注意到,影片中没有一个韩国演员,但是韩国文化符号出现不少。
记者罗伟
对比
赵子龙之“前世今生”
争议一:“日本武士”之铠甲
赵子龙传统印象——银甲长枪
以《三国演义》的描述为标准,在过去的很多影视、戏剧当中,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穿银甲,提长枪,骑白马的英武形象。
《见龙卸甲》造型——黑甲,手持锯齿状武器
一些网友经考证认为,刘版“赵子龙”上身铠甲是日本式的,铠甲的纹路和形式就有明显的区别。
争议二:“高丽将领”之头盔
赵子龙传统印象——银冠束发
小时候看连环画就知道,这一造型是当时武将的“流行”装束,要是赵云的不标准,所有人都错了。
《见龙卸甲》造型——黑盔,头盔边沿扁平
多数人认为这是古代高丽头盔。不过这一点争议很大,还有网友分别说这是元朝头盔、欧洲中世纪头盔,被评为“不伦不类”。
争议三:“二战英军”之腰包
赵子龙传统印象——无腰包
古代武将打仗,最多是背后背一个箭筒,腰间断无挂一个腰包这样的“时尚”做法。
《见龙卸甲》造型——腰带上挂了一个方形随身包
军事知识丰富的网友一眼认出其腰包为二战英军的挎包,甚至还看出其头盔也是二战英军的专用品。记者罗伟
专家说法
历史学家熊铁基:不能细究也不能离谱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熊铁基是有名的汉学专家,相比众多网友的激烈反应而言,他的看法比较温和,认为对于一些历史剧不必太细究服装的差异,当然这也应该是在不离谱的范围内。
熊教授说,近些年来有些历史影片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刺激,没有严格按照历史来设计造型和服装很常见,他还开玩笑说,对于一些历史学家的“指指点点”,还有人喊出了“气死历史学家”的口号。在他看来,两边都应该互相理解一下。对于影片来说,不少获得大奖或者票房不错的影片,比如《卧虎藏龙》和《英雄》等,服装都不是非常符合历史,但是这也没有影响它们拿大奖。再说,中国的服装造型演变,有其特殊性,比如京剧方面,很多《三国演义》以及汉代的人物造型,其实用的就是明清的服装风格——但因为潜移默化,大家也就慢慢接受了。
他说,也曾有剧组请过他去当历史顾问,但他向剧组“顾问”的一些历史真实,最后剧组还是没采用,他也比较豁达。当然,太离谱的东西还是不好。当记者提到《见龙卸甲》里有类似日本武士的装束时,老人呵呵一乐:“日本装束?说到底,这些文化还不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记者 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