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次性筷子说不》暗访篇
在筷子加工厂的门口,地面上堆着很多一次性筷子。
记者梁剑
见习记者龚亮勇实习生王利飞长满霉菌的半成品筷子,经过硫酸钠浸泡,不清洗、不消毒,直接装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戴手套、口罩,不穿卫生防护服,全部“手工操作”;厂房内灰尘弥漫,墙壁是灰色的,蜘蛛网随处可见……就这样生产出来的筷子推销到餐饮店,成为我们餐桌上的“一次性卫生筷”。日前,记者对两个筷子加工场所进行暗访,发现卫生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寻找筷子加工厂 5月28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百业商城批发市场,从一家商铺那里,得到了筷子厂家的电话。
29日上午,记者给筷子加工厂打电话,声称要进一大批货,希望可以到厂里洽谈。接电话的小姐说,不在厂里谈业务,他们可以送货上门。记者反复询问厂在什么地方,小姐只说在八里街附近,然后就挂断了电话。
就在当天,记者在网上发的“关于寻找一次性筷子加工点”的贴子上有人回帖,也说到在八里街纬四路一带有很多一次性筷子的加工点。
为了解一次性筷子的制作流程,记者到了八里街附近,寻找筷子加工厂。
饲料袋装“卫生筷” 经路人指点,记者在八里街某大厦附近转弯进去100多米的地方,发现了一排低矮红砖瓦房,一些一次性竹筷被摊开放在厂门口晒太阳,这些筷子都起了星星点点的霉斑。旁边的一位大爷告诉记者说,这是由于原来放置的地方太潮湿,筷子起了很多霉点。
记者发现这个竹筷加工点没有招牌,房子附近是一个垃圾中转站,垃圾散发出的异味弥漫。
加工厂房是一排约有200平方米的房子,共有四间,有六台机器在运转,工人说那是在给筷子进行最后包装。屋里到处都堆满了用旧饲料袋或其它编织袋装的一次性筷子。墙壁是灰色的,有的角落还结了蜘蛛网。记者顺手一摸袋面,上面是厚厚的灰尘。由于装得太满,有的袋子都胀开了,一次性筷子暴露在外面。几个小伙子在忙碌着,每人都是满脸的汗珠,只见其中一人揩了把脸上的汗,又顺手捧起尚未包装的一次性筷子扔进了机器。
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记者在八里街纬四路一带还找到了另一家竹筷加工厂,这里的情况也差不多。同样低矮的房子,阴暗而潮湿,厂房内灰尘弥漫,工人的头发都成了灰色。“没办法,生产一次性筷子本身就灰尘大,都习惯了。”一名女工对记者说道。
全“手工”操作 两家加工厂里,机器轰轰作响,工人忙得挥汗如雨,看上去生意很不错。生产的筷子有的是独立包装,但大多数是以100双为单位捆绑塞进饲料袋。“我们这里的一台机器每一小时就能封装1万双筷子呢。”其中一家负责机器包装的小伙子得意地说。
记者注意到,工人在生产“卫生”筷子的时候,都是直接用手捧起来,扔进机器里。除了因为怕潮湿筷子起霉而进行熏蒸外,其它的诸如抛光、削减、分拣等几乎每个程序都是“手工”制作,没有一个工人使用口罩或手套进行操作。在房子最里的位置,有几个工人动作麻利地在分拣筷子,把质量不等的筷子分别放入不同的编织袋。问及为什么没有人戴手套时。“我们这都没有要求戴手套啊,而且戴的话反而不方便工作,拣筷子的速度也会慢很多。”一名女工边干活边回答。
当问及筷子销往何处时,一名工人告诉记者:“除了在本地销售,我们的筷子还出口到日本等地,那边都会有订单过来的。我们这算得上是附近规模比较大一点的一次性筷子加工厂了。”她补充道。
为“卫生筷”增白 在筷子加工点,记者还目睹了一次性筷子的增白过程:房子各个角落摆满了捆绑好的竹片或竹条,房子中央位置有一个20平米左右的水槽,上面布满了黑垢。工人告诉记者,这是做筷子的第一道程序,把竹片放入水里煮,水里添加了焦亚硫酸纳,目的是使筷子看起来干净、白一点。
“接着就要将它们用火熏干。”工人指了指附近的一个窑子。
在一个仓库里,记者还看见一名工人正在搬运一袋一次性筷子。他告诉记者,那是去年积压下来的筷子,现在是将它们重新抛光,增白,看上去就会跟新生产出的筷子一样了。
卫生筷生产有标准 5月30日,记者把暗访到的情况向灵川县工商局八里街工商所进行反映。该所负责人说,国家对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有严格标准,生产环境必须达到卫生标准,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卫生防护服,佩戴卫生手套才能操作一次性筷子的包装机器。生产出来的筷子一定要经过高温消毒才能流入市场。发霉的筷子绝对不能再使用。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日常检查中,他们曾发现有个别厂家为了节约成本,用工业硫磺或直接用双氧水或硫酸钠浸泡发霉变质的一次性筷子,他们已经查处这些厂家并销毁了有毒筷子。
这位负责人表示,将立即调查这两家筷子加工点。
:一次性筷子隐藏三大危害 损害呼吸功能:一次性筷子制作过程中须经过硫磺熏蒸,所一在使用过程中遇热会释放SO2,侵蚀呼吸道黏膜。
损害消化功能:一次性筷子在制作过程中用双氧水漂白,双氧水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对口腔、食道甚至胃肠造成腐蚀;打磨过程中使用滑石粉,清除不干净,在人体内慢慢累积,会使人患上胆结石。
病菌感染:经过消毒的一次性筷子保质期最长为4个月,一旦过了保质期很可能带上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及肝炎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