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的新气象,让参观者兴奋不已
本报记者 王培民 摄
本报安康讯(记者 王培民)“哎呀!这哪里像农村,简直就是度假村嘛!”昨日上午,25名安康市民来到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对这个与他们想象中不一样的漂亮村庄发出由衷的赞叹。
深山里的“江南水乡”
昨日上午,雨过天晴,刚到龙头村地界,参观新农村的城里人顿觉眼前一亮,一栋栋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白墙青瓦分外醒目。
桑园使整个山腰笼罩在绿茵中,水泥路蜿蜒在冲河岸边,路两旁的香樟树发出温馨的问候……好一派江南水乡模样!
村主任陈名第介绍,龙头村有5个村民小组271户1100人,耕地1290亩,桑园600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村支书贺贤林说,这种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新景象,被村民们总结为“山顶造林戴帽子、山腰建园赚票子、川坝产业钱袋子、河岸樟柳变样子”。
令参观者想不到的是,4年前,龙头村里还是低矮阴暗的土墙房和泥土路为主,村民们出村得涉水过河,村中柴草、粪土乱堆,污水、垃圾乱倒,“早上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民沉闷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如今的龙头村真的大变样了!
县委书记当“导游”
城里人要来乡下看新农村,平利县县委书记何邦军早早等在村头,向参观的城里人如数家珍地说着龙头村这几年的新变化。
何邦军说,自2003年起,平利县就提出建设“陕西最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在龙头村率先开展试点,未曾想这与随后党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谋而合。通过4年的努力,绞股蓝、蚕桑及劳务输出成为村上的主导产业,富裕起来的村民建房修路美化家园,根据民风民俗的特点,把江南特色的徽派建筑确定为村上的标准建筑模式,县上还为每户建房村民补助5000元,“白墙青瓦、格字窗、码头墙”现在已是龙头村标志性民居,成了城里人参观休闲的好去处。
“县委书记咋对这个小村子这么了解?”有人问。何邦军笑着说,龙头村是他的包抓点和“责任田”,他也是村里的一分子,县上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农村人住上好房,走上好路,过上好日子,希望城里人多来农村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留下票子,带走满意。
据了解,平利县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事迹,已被中央党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利实践》为题编入教学资料,向全国党政机关发行。
“这里的村民有种向上的朝气”
龙头村的村容村貌让25名城里人感慨万千。68岁的离休干部邓汉林说:“龙头村的变化真让人吃惊,这里的房子比城里还宽展,环境清新自然,短短的4年取得这么大的变化,说明村上班子的建设思路很清晰,他们知道该带着村民干什么,怎样抓住政策机遇,怎样带领村民尽快致富,村班子有奔头,村民们尝了甜头,外来人有看头。”
刚大专毕业的20岁女孩王丹说:“龙头村山明水秀像世外桃源,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不错,感觉有种向上的朝气。不足的是村子里商店少,买东西不方便,文化生活设施没有城里好。”45岁的王女士来参观之前,还特意找了两件旧衣服准备送给村民,参观后她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看了人家农村人的生活后,我的旧衣服都没好意思拿出来。看来,老想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新农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