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6月3日,南京市“扫黄打非”办结束了一项特殊的任务,“接全国扫黄打非办、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的通知,我们在南京地区布点一个多月,共收缴《死亡笔记》系列图书300多套。”南京市“扫黄打非”办主任施正东告诉记者。
对一本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项整治和收缴,在施正东看来并不多见。《死亡笔记》究竟是什么?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面对一本书集中反映出的种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专家呼吁:净化青少年精神家园,让孩子远离暴力文化,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死亡笔记》的真面目
镜头一
几个月前,王女士给上初一的儿子收拾房间时意外发现了一本黑乎乎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DEATHNOTE”,打开来一看,里面写的内容让她手脚发软——“2007年4月21日上午9点,冯××去超市买水,被汽车撞飞,当场毙命。”“我真不敢相信,一向不爱说话文文静静的儿子会写出这么可怕的东西……”王女士哽咽着说。
这种笔记本叫“死亡笔记本”,在某些地区中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它源于日本漫画《死亡笔记》。这部漫画虽然从未被正式引进,但大量非法出版物却悄悄在全国蔓延。随着漫画的传播,“死亡笔记本”也开始被商家仿制和出售,不少中小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对谁不满,就将他的名字写在上面诅咒。
镜头二
记者连日来走访了一些中小学附近的小店。文昌巷一家店主听记者问起《死亡笔记》和“死亡笔记本”,警惕地看着记者说,“卖光了”。记者一再向她表示不是来查缴的工作人员,她才谨慎地表示,“前阵子卖得多,一天能卖好几十本。后来开始查了,我们就不进货了。”在金盛百货市场,记者没有发现《死亡笔记》,却看到大量衍生品——“死亡笔记本”、海报、项链、手表……
昨日记者登录一些网上交易平台,发现《死亡笔记》的相关产品多达100页,除了影碟和漫画书,戒指、项链、T恤、帽子、雨伞、钱包、玩偶、打火机、手机链……一应俱全。一个卖家所卖的“本子+笔+真人版电影”全套售价35元,宣传词赫然是:“喜欢《死亡笔记》的朋友不要错过了,快带回家,写满人名吧。”河西一所中学的初二年级班主任王老师告诉记者,使用“死亡笔记本”的学生不在少数,让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忧心忡忡。她自己就没收过4本“死亡笔记本”,“学校门口的书报亭就有《死亡笔记》卖,后来我在上课时发现班上有两个男生、两个女生在用“死亡笔记本”。当时我就没收了上来,下课仔细一看才发现问题严重。”原来,在两个男生使用的本子上,明明白白写着“某某老师,于某年某月某日,撞死。”“不仅有老师名字,还有学生自己的名字,还有家长。这太可怕了!”王老师认为,《死亡笔记》潜移默化地教一些孩子学会了仇恨,“本来很小的一个矛盾,让孩子们记录在本子上,仇恨就会越滚越大。对于孩子心灵成长很有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大家都应该强烈抵制!”
抵制暴力文化,推行爱的教育
“从《死亡笔记》对青少年的恶劣影响看,查缴它绝对不是因为它是一本非法出版物这么简单。”施正东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总归有矛盾,如果遇到事情只会想到用诅咒的方式来解决,肯定会在孩子不成熟的心灵埋下阴影。对构建和谐社会非常不利,对一个民族的未来也是非常可怕的。”
很多买“死亡笔记本”的学生都承认,自己或多或少地企图借其发泄自己对人、对事的极端不满。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曹秋云认为,从某种角度看,《死亡笔记》反映出我们目前在教育上的一些问题,如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教育理念下,孩子面临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却又找不到合理和正常的宣泄途径时,就给了这类“暴力文化”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孩子从中得到的信息是:“死亡”只是一个游戏,作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使用暴力。“所以,尽量不要让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不成熟的孩子接触到这类读物,另外,就是要尽量给孩子一个正常发泄的途径。”
南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知常一直很关注这件事情。“我个人认为《死亡笔记》和‘死亡笔记本’在中小学生中流行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中,‘爱的教育’一块缺失了。”潘教授说,人类教育应该以爱的教育为核心,就像《安徒生童话》那样暖人心窝。但目前的应试教育可能致使孩子们日趋功利化。“功利化最大的表现就是对一些公共利益的冷漠,特别是对生命的冷漠。孩子们一有矛盾,最先的想法就是让对方消失。死亡笔记本的泛滥迎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功利化的心态。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都需要反省。应该让孩子们真正回到爱的教育的轨道上,这才是最重要、最能治本的方法。”
南京日报记者 杨晓玲 章杰 邢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