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普通人家扣在辅首上的门环,有些大户人家都会在门环上雕刻花纹作为装饰。
“手镯”究竟是手镯还是门环,究竟是龙纹、蛇纹、兽头还是鱼形,这些仍待进一步考证。
广州日报阳江讯昨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亲临打捞现场,在查看了此前“南海Ⅰ号”清凝过程中出水的部分文物后,童明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南海Ⅰ号”出水的一对鎏金龙纹大手镯可能只是半成品,它的用途可能是古代用来扣在门上的“拉环”。
现场:24小时打捞“南海Ⅰ号”
记者从打捞现场获悉,原计划加在沉井上的水泥块达1300吨就能静压到位,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沉井静压重量将比原计划增加近2100吨,这对工程的组织等增加了难度。
除先期运抵现场的巨型水泥块外,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又在广州订制了6个水泥块运到打捞现场。
截至目前,打捞“南海Ⅰ号”的沉井上部共压放了8块水泥块,500吨的1块,300吨的4块,150吨的3块。专家预计,在昨日加上两块300吨水泥块后,预计还要再增加400吨的压力,就基本能把沉井静压到位。
底梁挡泥板密合防文物漏失
那究竟怎么测定沉井底部到达了什么位置呢?记者了解到,在打捞现场,有关部门引入了电子GAPS高端军用水下监控设备。其工作的原理是,通过固定在沉井上方四个角的信标,发出信号,根据信号来的时间长短,测算沉井与海底的距离,据此把将要抵达点的位置定出,再通过电脑计算,把沉井的姿态描述出来。根据这些资料,工作人员可以判断沉井的安放位置和状态。据了解,采用这种先进设备,沉井的角度和方位偏差可控制在2%以内。
同时,在“南天龙号”船头左侧,摆放着前端长条形、尾部似燕尾的大钢梁。这就是承载沉井的底梁了。现场人员介绍,现已有15根底梁运到打捞现场。按照原计划,穿底梁日期为45天,第一根费时一周,此后每天穿一根。
据专家介绍,由于底梁穿过后将与挡泥板密合,沉井上下半截割离后,上半截底部将形成较密合的环境。而且沉船起吊后将在海水中平移,到海上码头后将转移承接平台。因此,可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漏失文物。
“金手镯”竟是“门拉环”?
童明康提出自己的猜想,从“鎏金龙纹大手镯”的花纹来看,其雕刻的线条和图形较为粗糙,有可能是尚待精细加工的半成品。而且,它们不一定是手镯,有可能是扣在古代大门上的一对“拉环”或门箱的把手。
首先,这对“手镯”的尺寸比一般的手镯更大,按现代成年男性的手臂粗细,手镯直径一般在六七厘米左右,而“鎏金龙纹大手镯”直径却有约10厘米;其次,在“手镯”的两端“龙头”处,还留出了凹下去的环状部位,像是为了安在门上之用。
但是,“南海Ⅰ号”航向东南亚和西亚地区,其船主很可能是外国富商。这位外国富商只要身材足够健硕或者肥胖,还是有可能会比较合适戴这么大尺寸的“金手镯”。
此外,“手镯”上的“龙纹”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龙的形象并不相同。有不少市民看到本报的文物大图后,就来电提出手镯上更像是蛇形的花纹,其两端就像两个蛇头。
原宁夏考古所副所长杜玉冰表示,如果该“手镯”是门上拉环的话,那它应该与其配件辅首并存。若今后在对“南海Ⅰ号”进行发掘时,能发现有散落的配套辅首,就能证明它就是“拉环”。
专家:“手镯”作门环太软
昨日下午,记者将之前发现的鎏金龙纹“手镯”的图片发给原宁夏考古所副所长杜玉冰,她看后表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个物品,也没有听说出土类似或者同类的物品。它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需要进行比较考证才可以。不过她认为,从逻辑上讲,这个物品为门环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宋代建筑制度是比较严格的,如果用这么贵重的金属做门环,那么与之对应的建筑必须和这个门环的等级、规模及制造价相匹配。
其次,作为门环,金器相对偏软,用力扣门时,表面很容易会遭到破坏而留下“伤痕”,比如在故宫那种大门,用金器来做门环都显得不太合适。所以综合分析,从质地到形制来看,它都不适合做门环。
市民:我家门环就像这个
此前,汕头读者吴先生打来电话,称本报南海Ⅰ号报道中的鎏金龙纹大手镯,很像他家的门环。“我家门环就像这个!在我们潮汕地区,很多老屋的木门上,都有这样类似的门环,唯一不同的是没有图案。”
吴先生告诉记者,在潮汕地区的老房子“四点金”和“下山虎”,常采用两扇实心上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会发出撞击声。大木门上的这门环,很多是铜门环,大小粗细和这次南海Ⅰ号打捞出来的大手镯极为相似。为证明这一观点,他还举例说,这次打捞上来的大手镯,两个接口处都变细了,那是为了接入辅首的。如果是手镯大小粗细应该非常均匀,不太可能这样。而且,打捞出来“手镯”,每个都有四两重,而且非常粗大,怎么可能佩戴在手上?
吴先生分析说,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这两个大门环上都刻有图像,比较大气,可能是当时给大家族使用的。(记者王鹏、黄文生、翁晓鹏、王广永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