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阳江六月七日电 题:中国水下考古二十年 从历史书外走出鲜活物证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
“中国古代的正史反映的大多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而我们从‘南海一号’出水的一些文物中,清晰地看到南宋时期平民生活的历史,这些文物是从历史书外走出的鲜活物证。”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童明康称,今年是中国水下考古二十年。二十年来,辽宁绥中县的元代沉船、福建的“碗礁一号”、西沙群岛华光礁和北礁沉船、广东阳江的“南海一号”等水下考古都取得很大进展。
今年七月,沉睡在海底八百多年的世界最大、所载文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南海一号”将重见天日;今年,距离“南海一号”发现的时间也正好是二十年。更可以自豪的是,“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的方案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第一次。
同时,今年是西沙水下考古二十周年。五月八日,考古队员从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北礁沉船遗址采集了近万件水下文物,完成了今年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第一阶段工作。这次西沙水下考古的成功是一个里程碑,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全方位发掘,这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介绍,最快今年秋天将对船体进行整体打捞。
回溯到一九八六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在南中国海一条沉船中,打捞了清朝康熙年间的十五万件青花瓷器和一百二十五块金锭等珍贵文物,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了约两千万美元。这引起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关注。
一九八七年,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设立了至今仍然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
一九八九年时,全国只有十一个水下考古队员。水下考古队成立以来,先后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数十个水下沉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多年来,中国逐步培训着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二00三年,国家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在广东阳江建立。二00四年,第三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阳江开班。加上前两期的培训,中国培养了四十五名水下考古人员。
今天,第四期培训班在此间开班,又有十五名学员参加培训。与过去不同的是,从这期开始,中国开始为国外培训水下考古专业人员。
中国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如此密集性的培训,应该可以佐证中国水下考古的艰巨性和繁重性。童明康说,中国的水下考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正在逐步缩小同世界的差距,目前在亚洲已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海岸线漫长,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管理海域,中国的海洋文明历史悠久,海底沉船、文物不计其数。据专家估计,中国海域的故沉船应有两千艘之多。
童明康说,今年四月,中国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水下考古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将有更大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近海到远海,从资金欠缺到整体打捞,已经出水和还在海底沉睡的文物,将见证中国水下考古和中国古代文明在蔚蓝色海洋上的辉煌。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