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传统的文人墨客也许都是既仁且智的,因为他们大都生性喜好游山玩水,不但游了玩了,还常有一些诗文传世,或留下点墨宝什么的。
息烽城西10余公里处的西望山,从明清以来便因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而闻名遐迩。
冯玉祥是一个仁者,与山很有点缘分。因少时家贫,没读过什么书,入行伍之后深感文化的重要性,便在行军打仗之余勤于读书写字。他常去驻军附近的寺庙里住下来学习,一来是因为寺庙大都在深山里,清静,再者还可以请有文化的和尚指点一二。1924年,将军因发动囚禁总统曹锟、驱逐清废帝溥仪、电邀孙中山北上的“北京政变”而一举成名,之后他曾三次向全国通电,宣布“入山读书”。
1929年5月,冯玉祥与蒋介石的第一次战争爆发了。蒋使用了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金钱,收买冯部大将韩复榘、石友三,使其临阵倒戈。冯玉祥大败。没办法,冯玉祥只好通电下野,宣布“入山读书”。整整一年之后,冯玉祥又与阎锡山联合倒蒋,“中原大战”爆发。正当双方势均力敌之时,一直在观望的张学良突然宣布拥蒋,并派兵入关“调停”,战争的天平一下子倾向了蒋介石。阎老西退回山西继续当土皇帝,而冯玉祥则全军覆没,地盘丢尽,只好再次通电释权归田,“入山读书”。两年之后,冯玉祥瞅准机会与吉鸿昌等人在张家口成立了“抗日同盟军”,打出反蒋抗日的大旗。这一次蒋介石有了日本人帮忙,冯玉祥很快就败了,他宣布撤销“抗日同盟军”,带着少数随从退居泰山“读书”。泰山是一座文化大山,历代书法石刻甚多,且寺庙藏书颇丰。冯玉祥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确实读了不少书,书法也很有长进,尤其是隶书写得不错。将军当时已是全国很有影响的坚定的“抗战派”,出于时势需要,蒋介石先是写亲笔信请他下山凑个数组建军事委员会,指使国民政府封他个“一级上将”,接着又操纵国民党中央任他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冯玉祥将军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一心一意为抗战。“七·七”事变,就是他的旧部29军率先打响了抗战第一枪;“八·一三”事变,将军又作为第三战区的司令长官组织上海保卫战。等到抗战进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待在重庆的冯玉祥将军手里既无兵又无实权,挂个“副委员长”的空头衔坐冷板凳。但他无论如何是坐不住的,便到各处去视察、演说,以便鼓舞民心士气。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两次来到了息烽的西望山。
第一次是冯玉祥将军去镇远视察关押日本战俘的“和平村”,之后经贵阳返重庆时在息烽短暂停留,当地军政要员不敢怠慢,接风洗尘之后安排他去泡温泉、游西望山。因时间紧,将军只匆匆去了一趟西望山。上山之路极险,据说他坚持不坐滑竿,是自己走上去的。这话可信,他身材魁梧,又那么胖,一架滑竿两个人是抬不上山的。第二次是他来贵阳视察之后又专程去为驻息烽的军警作抗战演说,并在息烽住了两天,以至于远在老家赤水当寓公的贵州军阀混战时期的“退休”省主席毛光翔也跑来陪同。这一次是冯玉祥主动要求上西望山的。在听完毛光翔及凤池寺方丈的详细介绍之后,有感于该寺开山祖语嵩大师忠于明朝不肯认同满清的忠节之气,对比当时国民党内出现的汪精卫等汉奸,将军挥毫题写了“圣贤气节,民族精神”八个字。该寺方丈后来请人将之镌刻于龛壁之上。
60多年过去了,将军早已作古,凤池寺亦破败不堪。可那龛壁上的刻字仍然遒劲有力,清晰如初,西望山依旧风光旖旎,香火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