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亮正向桑植民歌手了解民歌的现状。胡辉 摄 |
为抢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湖南师大六名学生两入桑植拍摄纪录片——
大学生自掏腰包民间护遗
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近日,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彭亮和他的“调研中国”学生社团正在为一台以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为主题的晚会奔忙。今年1月、4月,彭亮等6位“调研中国”社团成员,自筹资金,自备DV,先后两次深入桑植县,对桑植民歌进行调研。回来后,他们拍摄制作了《把根留住,守望人文》的桑植民歌纪录片。
缘起:端午节申遗之痛
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消息传来,家在岳阳汨罗的彭亮非常气愤,并认为这场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中国落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韩国民众的参与度比我们要高得多。”
两年后,“调研中国”学生社团成员、来自桑植县的胡辉与大家聊起家乡民歌,并告诉大家桑植民歌虽已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多数桑植民歌手却后继无人。一席话,让彭亮有了调查研究桑植民歌的想法,而他这个念头,还得到了胡辉、胡楠、范新强、王林健、张成鑫5名学生的支持。
上路:自筹资金调研桑植民歌
2006年10月起,六名学生开始着手资料搜集和费用筹备:做家教、赚稿费、省生活费,到2007年1月,每个人揣了千把块钱便上路了。
在贺龙将军故乡洪家关,6人陷入了红色激情之中:作为桑植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洪家关以“革命民歌”闻名;而五道水则以原生态山歌见长。在那里,6人拜访了“原生态山歌王”袁绍荣,“和60岁的老袁一唱起山歌,浑身上下透着一股青春的魅力”。学生们说。2007年4月,六人第二次调研。在人潮溪,当79岁的“翻天云”高手向贵之面对他们的DV镜头,唱出那高昂入云的高腔山歌时,对面田埂上竟也走来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远远地与他一唱一和。然而,越享受着这钻天入云的歌声,6名学生就越觉得肩头责任重大。 “翻天云”是桑植县土家族特有的高腔山歌,歌手演唱时真假声结合,然而这种唱法却渐渐失传。
84岁的皮喜姑老人,是桑植县目前惟一健在的老一辈民歌艺人,她4岁开始唱歌,会唱千多首歌。然而,纵然她有一肚子的歌,却找不到传人。这一切都让彭亮等人陷入了沉思。
推动:桑植民歌进高校
“除了走出去调研,还要把桑植民歌请进来!”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全面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6个学生的大力推动下,本月中旬,尚生武等一批著名桑植民歌手,将应邀走进大学校园演唱《马桑树儿搭灯台》《高山砍柴不用刀》等经典桑植民歌。另外,6名学生关于“桑植民歌现状调查”的课题也于5月底通过了学校立项,为了鼓励他们,学校特批了一小笔立项资金。“有了这些支持,我们护遗的信心更足了。”彭亮告诉记者。
记者 谭琳静 实习生 易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