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河南锣鼓书成上海文化遗产
晚报讯 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上午公布,江南丝竹等83个项目名列其中,明天开幕的2007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进行集中展示,从明天文化遗产日开始的一个月时间里,市文广局还将在全市各地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和展演活动。
市政府批准的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10大门类83个项目,不但有群众熟悉喜爱的京、昆、越、沪等传统戏剧,朵云轩、南翔小笼等老字号,龙华庙会、豫园灯会等民俗活动外,还包括了上海港码头号子、卖盐茶、鸟哨、上海花样经等日渐淡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具有鲜明的海派特点。有些项目并不起源于本地,但上海却是它们发扬光大的地方,如锣鼓书起源于河南,但今天的河南已经不见锣鼓书的踪影,倒是在上海得到了延续,成为上海地方曲艺的源头之一。另外京、昆、越、淮剧和评弹,都是客地移民带来的艺术样式,但是上海提供了庞大的演出市场、高端的剧本支持、尖端的舞台技术和广阔的空间,最后的发展远胜于起源地。
名录中还可以看到浓郁的都市特色,一些名录项目并不起源于农耕时代,而是发轫于上海近代工商文明,比如海派旗袍制作工艺、海派剪纸、培罗蒙奉帮裁缝缝纫技艺等,还有一些老字号的项目,都充分显示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轨迹。
明天起,这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将集体出现在东亚展览馆举办的民博会上,与中外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和台湾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展品同场展示。
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资源明起还将进入复旦、交大、华师大等校区以及闸北区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展览和现场表演,全市共有16个展示场所。本市的京、昆、沪、越、淮剧团还组织了高质量的公益性专场演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长生殿》全本演出。
□记者詹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