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 廖翊)“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珍贵的历史记忆,对于一个民族的未来十分重要,我们必须留住民族的文化基因。失去它,我们的文化将失去凭依,也将失去产生文化的原动力。
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抢救速度跟不上濒危、消亡速度”
2003年,冯骥才率先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着手普查中国民间文化家底。他在感奋于家底丰厚之时,也慨叹遗产消逝之快。
“抢救速度远远跟不上濒危、消亡速度!大规模的开发,过分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轻视精神意义的事物,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等,是中国民间文化濒危、消亡速度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他们重点进行了民间文学及民俗志以及以剪纸、年画、泥塑、唐卡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和传承人的调查等,并在今年“文化遗产日”上公布第一批中华民族杰出民间艺术传承人。
“这是非常重要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不会存在。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艺亡。在进行第一批传承人调查工程中,就有4位传承人离世。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民间文化濒危、消亡的严峻性。”
“老百姓应是‘遗产日’主人”
冯骥才表示,在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
“有些遗迹老百姓是拆不了的,只有政府才可以做到。从保护意义上来说,也是如此。”他说,“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要把文化保护措施纳入政策规划,比如把古村落等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里。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强调,老百姓应该是文化遗产的直接传承者,应是“遗产日”主人。
“‘文化遗产日’的目的是要唤起中国人民对文化遗产的情怀。只有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保护。”冯骥才说,“法国的‘遗产日’何以成功?因为它已成为全民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纪念。”
他认为,以法律、教育的方式尊重各族人民的文化,让各族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建立对自己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至关重要。
萨尔茨堡铁艺与中国“空巢”
近年来,中国古村落游客日见增多,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更多登上了城市大舞台,冯骥才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不无担忧。
“西递、宏村、乌镇的确很美,但不少房子都是空的,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空巢’,没有了血肉和灵魂,只是一个旅游区,而不是作为一个生命来对待。”
“原生态歌舞并非不可以转化成现代艺术的营养,聂耳、冼星海就从民间音乐中汲取了养料。但是,它最重要的意义是在那块土地上的存在,都跑到大城市的舞台上了,原生态实际上就死亡了。如今,作为当地百姓生活原生态部分不多了,更多的变成旅游产品。”
他特别提到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在这座闻名于世的小城,全世界统一经营模式的“麦当劳”,其骄傲的“M”标志被镶嵌进了萨尔茨堡引以自豪的传统工艺——铁艺里。
“这不只是文化保护,而是一种很强的历史精神和历史尊严。虽然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变化的只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她的民族灵魂。萨尔茨堡始终十分自信,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在浮躁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美。”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失去我们文化的灵魂,如何消除现在普遍存在的文化涣散感和浮躁感,是我们的责任。”冯骥才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现代商业文明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重要基因。留住这种文化,不只是留住我们的美好传统和精神财富,更是为了民族的未来。”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