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6月9日电 (张玉清、张学明)近年来,济南军区紧紧抓住技术保障人才建设这个根本,依靠机制创新催生了大批高素质装备技术人才,为高新技术装备形成和保持战斗力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
军械装甲技术士官是部队装备保障的主体。
过去,军械、装甲等特有专业士兵因岗位特殊,没有纳入国家专业工种分类范畴,职业技术水平得不到认可,退役后不能直接就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役士兵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学习成才的积极性。
济南军区在充分调查研究、系统论证的基础上,在军械专业率先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试点,将军械装备27个特有专业技术工种纳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8个专业技术工种,在全区申请设立了军械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5个鉴定站,培养了118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实现了军队特有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对接”。
目前,济南军区军械专业士兵先后有1046人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672人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189人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全区军械专业关键岗位全部实现了“持证上岗”,解决了后顾之忧,调动了广大技术士官的积极性。
部队换装新型炮瞄雷达后,某集团军修理营士官曹广宁短时间内掌握了维修保障技术,顺利地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拿到职业鉴定书。在一次演习中,他成功排除了电磁干扰所引起的短路故障,保证了演习的顺利进行。2007年,济南军区军械汽车技工训练大队谢军凭借过硬的钳工技术和高级钳工职业资格证书,转业后顺利被中国重汽集团录取,如今成了单位的技术能手。
据统计,济南军区有436名退伍军械专业士兵,凭借在部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二)
随着多技术集成的武器装备纷纷列装部队,单靠一两个专业的“专家”“能人”,难以满足装备综合化保障要求,建立一支精通武器装备性能、能迅速排除故障,解决复杂难题的军械、装甲技术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为此,济南军区装备部军械装甲部联合有关部门组建了军区军械装甲装备技术专家委员会,把全区部队主战装备的专家型技术人才整合起来,不定期对装备技术保障中的复杂问题进行“会诊”,解决新装备系统化、集成化、综合化发展带来的技术难题;通过信息交流,发现和反馈部队装备保障的倾向性问题,为首长机关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咨询服务;发挥高素质人才群体作用,带动培养更多的专家型技术骨干,缓解了部队高素质装备保障人才短缺的矛盾。
为促使技术专家方阵的快速形成并发挥其装备保障主攻手作用,济南军区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对重点科技革新课题提供专项经费保障;对进入专家委员会的技术骨干,每年补助一定数额的岗位津贴;工作成绩突出的技术干部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可提前或越级调整专业技术等级。
首批专家委员、曾3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某军械雷达修理所高级工程师殷仁芳说,专家委员会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
济南军区装备系统以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使装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攀升,装备保障能力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人才素质不断改善。依靠针对性引进、系统培训、带动培养,全区军械装甲装备人才队伍专业对口率、受训率、称职率分别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一大批技能熟练的“小能人”和技术骨干脱颖而出,为装备保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保障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区列装的新型军械装甲装备有80多种形成了保障能力,全区军械装甲系统推行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现代维修保障理论;集中技术专家对某新型武器系统的保障模式进行重点攻关,实现了保障方法手段的新突破;先后保障了10多次军区级重大军事活动和演习,装备保障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技术革新成果丰硕。2000年以来,军区军械装甲系统围绕新装备技术保障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取得3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30多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